驱车从S13练杭高速新市出口下,沿着禹越方向行驶5分钟不到,一个绿树成荫、水清景美的宁静小村映入眼帘——这里是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
曾经,三林村遇到过“成长的烦恼”:三林村由两村合并,可产业仍以传统养殖业为主;村里缺少“明星项目”和乡村人才,每年村集体收入不过几万元。
时光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三林村,俨然成为德清东部水乡一颗耀眼的“明珠”。去年村集体收入约万元,村民平均收入多元。
近日,记者走进三林村,寻迹绿色发展脉络,一探“两山”理念引领下的德清,如何在长三角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带动乡村振兴的美丽之路。
产村融合点燃乡村活力
初入三林村,迎接游人的是高大的门楼、整洁的村道、精致的农居、参天的绿荫。三林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早早候在村口——这几年,每逢有远客,他都会主动当“导游”,热情洋溢地推介三林村。
离村口不远处,是三林村的首个“明星项目”——大禹生态园。“园长”范旭民介绍,年起,他向村里流转了亩土地,开始打造包括乡村亲子游和生态采摘在内的休闲观光农业。年,大禹生态园接待了6.5万人次游客,营收万元左右,分别比年增长近10%。
农旅业态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三林村对环境整治的“大手笔”。
年起,三林村“加足马力”开展和美家园建设,大刀阔斧地推进整村土地流转等工作。近年来,三林村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精致水乡小村,成功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
年,三林万鸟园正式开园。除了白鹭翱翔的壮观场景和溪水秀美的自然生态,三林万鸟园还汇聚了诸多返乡创业的筑梦元素。这些项目和人才,为三林村产村融合注入活力,也让村民更添一份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
在三林万鸟园,废弃工厂被改建成创业园,吸引了沪杭等地的创业团队入驻;农村小屋摇身一变成了水乡民宿;各色精致的咖啡屋、烘焙房开了起来……
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来了——今年6月,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联合德清,在禹越镇三林村发布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发展指数,旨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
浙江农林大学创客团队来了——浙江农林大学和禹越镇合作开展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项目,目前吸引了三林书院、创意陶艺馆等十多家创客团队入驻,共有30余名创业青年在此孵化梦想。
在外的三林乡贤也回来了——三林乡贤许山带来了“诗乐园”乡村文化共建项目,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以及对经典国学的教学,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年轻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践行‘两山’重要理念带来的发展红利。”禹越镇党委书记陈奇表示,通过引进这些项目,禹越镇唤醒乡村活力,吸引更多人植根农村创业创新,带动乡村振兴。
久久为功绘就“生态底色”
走出三林村,杭嘉湖平原之上的德清,处处风景如画。
作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十五年来,德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愈发清晰,“两山”重要理念早已深植人心,并转化为干部群众坚定不移的行动力。
在钟管镇,曾经远近闻名的“黑臭河”蠡山漾经过几年断腕治理,成了一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幸福河”;舞阳街道大力引进象月湖国际休闲度假谷、“布布熊”生态农场等一批绿色杭资项目,积极打造“城市花园、融杭新区”。
年起,德清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考绿不考工”,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目前,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约5亿元,城乡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德清创新探索了“一根管道接到底”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制度,实现%全覆盖;16个县控以上水质断面均在Ⅲ类水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成功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条。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德清打造了水梦苕溪等10条全县域美丽乡村景观线,把美丽乡村串点成线。特别是朱鹮的野化放飞和保护繁育,生动体现了德清绿色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多年勤耕耘,一朝终丰收。近年来,德清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连续5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表示,这些年来,德清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常态长效管理等工作,力促农业增绿、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切实走好了“两山”加速转化的县域实践路径。接下来,德清将进一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特别是将结合全域数字化治理试验区试点,全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质扩面,坚持立足县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科创基础,更大力度地推进“好风景兴起新经济”,不断将“科技人才植入美丽山谷”,努力探索形成“两山”转化2.0版新模式,切实为建设“重要窗口”作出更大德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