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自古水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因其历史悠久的珍珠养殖,孕育了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年,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成功申请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年该系统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正在冲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纪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传播“世界珍珠之源”,我们特别策划《德清有名珠》专栏,探究“德清珍珠系统”这颗闪亮“明珠”的历史考证。
德清有名珠第三期湖州珍珠养殖历史悠久。明代伍载乔曾对湖州珍珠养殖的盛状进行了描述:“春水龙湖水涨天,家家楼阁柳吹绵。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诗中的龙湖是现今湖州菱湖的别称,湖州菱湖位于湖州城南18公里,水路南与德清县的钟管镇及十字港、小山漾、荷叶浦等相连。河湖港汊交织成网,是浙北杭嘉湖著名的江南水乡。
据记载,湖州人工养殖珍珠最早始于南宋,人工育珠技术的发明人是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南宋时,叶金扬使用褶纹冠蚌培养成附壳珍珠,其方法是: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制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经2~3年的养殖,即成。因当时的浮雕多用如来佛像,故又称佛像珠,每壳上各有对称的三或四行半球珍珠或佛像珍珠,确是奇观。佛像每边放九尊,两边相加成十八罗汉,而且对称整齐。因生产于浙江湖州,故又称湖州珍珠,这种珍珠,当时是最佳的护身符,人们都用来做配饰,也用来装饰庙宇。”(年潘炳炎《珍珠实用新技术》)
▲南宋附壳佛像珍珠,现存德国汉堡宝石研究院
从此段记载中可知,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的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系统化,而且这种珍珠也已经开始作为宗教商品进行贸易。关于叶金扬附壳佛像珍珠养殖的地点,国外相关书籍中也有记载:“当时的珍珠养殖中心是钟管和十字港。它们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北部、丝绸之乡——德清附近,距离太湖约50千米。为了纪念这位珍珠养殖的发明人,后人为他建立了一座寺庙。寺庙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年德国伊丽莎白·斯特拉克《珍珠》)
年,英国领事海格亲自对德清钟管和十字港一带的珍珠养殖情况做了实地调查,详细介绍了钟管和十字港一带的人工育珠状况,并对该区域所使用的人工育珠方法进行了系统探究。“这些人工珍珠产品是湖州及其周边城市的一项重要贸易品,整个城市都在从事这一贸易;事实上据说有人以此为生。这一方法是由叶金扬发明的,他是公元—年的湖州当地人。”
▲年,英国领事海格(F.Hague)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上发表了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
叶金扬生活的南宋时期,德清的十字港是浙北杭嘉湖地区最重要的水路枢纽。十字港南达杭州,北经湖州直达太湖,东经荷叶浦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接,西连东苕溪可达天目山。宋代以来商贾云集,是行旅者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船家的地标。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交通条件,十字港一带最早开始珍珠的规模化养殖及珍珠的商业贸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今十字港水网图
钟管和十字港一带在民国之前仍然是中国重要的珍珠养殖生产区和出口区。《民国德清县新志》的卷二“物产篇”中记载:“将鱼鳞捣烂,裹以五村后圩田中土搓圆,嵌于蚌壳内,蓄诸池,一二年后取出之似真珠,惟光浮质轻有底。近销苏浙,远贩四川,独钟管人能为之。考此种珠,年久者光足价高,每本短利轻,不能久蓄,业此者渐减于前。”
▲《民国德清县新志》记载
其中“近销苏浙,远贩四川,独钟管人能为之”,说明德清钟管和十字港一带养殖的珍珠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向中国其他区域销售,而且在当时是唯一可以做到这种远距离贸易的地区。“考此种珠,年久者光足价高,每本短利轻,不能久蓄,业此者渐减于前”则说明,即便民国时期德清钟管和十字港一带养殖的珍珠已经闻名远扬,但相比于前代,仍然是“渐减于前”。
英国领事海格的调查路径显然是得到了国人的指点。海格是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通过实地调查确定了叶金扬珍珠养殖规模的人。除此之外,海格还进一步考证了纪念叶金扬寺庙的地点:“叶金扬死后,为了纪念他,后人在一个距离湖州26英里的叫小山的地方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寺庙。这座寺庙至今仍然存在,且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
▲复建后的珠祖神庙
关于小山,德清历史上确有小山地名。明代《嘉靖德清县志》载:“小山,在县东北三十里,高三丈,周二十丈五尺。境界武(康)德(清)。一曰翠峰山,中有翠峰寺。前山,在小山东南。”该古籍中所记载的小山,在今阜溪街道龙胜村。而书中提及的另一山“前山”,则属今天的洛舍镇砂村村。
明代《嘉靖德清县志》中提及的翠峰寺,又名小山寺,清代《道光武康县志》有关于小山寺的详细记载:“翠峰寺(旧称小山寺)在县东北三十里小山之麓,宋元嘉元年建。齐永明三年改为尼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复为僧寺,有塔七级,元毁。明洪武二十二年僧智宏重建。”
▲《道光武康县志》
小山寺于宋元嘉元年建,也就是始于南北朝时期。不过到了近现代,小山寺只剩下遗址,称为武康小山寺遗址,是德清县文物保护单位,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阜溪街道龙胜村。除小山、小山寺之外,德清历史上带有“小山”字样的还有“小山漾”,小山漾在小山和小山寺南面,面积约为亩。明代蔡汝楠曾有诗云:“溯溪入巨湖,碧水涵千顷。霁月逆行云,水底看清影。”描述的便是小山漾的壮丽景观。关于小山漾的位置,清代《道光武康县志》有明确记载:“小山漾,在县北三十里,前埠,上墅诸水汇合于此。”具体位置在今洛舍镇和阜溪街道之间。
▲今小山漾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
除了洛舍镇和阜溪街道的小山、小山寺、小山漾外,南宋《嘉泰吴兴志》和清代《康熙德清县志》还记载了一处“小山”地名,它在宋代属于德清县千秋乡,在清初属于德清县二都,大致在今乾元镇大友村的东苕溪边一带。乾元镇原是德清县县治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蜃”的传说。“蜃”,《国语·晋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湖州府志》:“蜃潭,在(德清)县东布政分司之前,溪流至是,汇而为渊。相传蜃所濳也。”
换句话说,乾元镇至少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存在了“蜃”这一类蚌类,但目前还未见该地区大规模珍珠养殖的相关资料。虽然洛舍镇和乾元镇历史上都存在小山的记载,但是海格在文章中所提及的小山距离湖州约26英里,即大约42千米。湖州到洛舍镇约40千米,到乾元镇约52千米,因此从距离上来说,纪念叶金扬的寺庙所在的小山应是位于洛舍镇、龙胜村一带的小山,而不是乾元镇的小山。
▲小山寺寺庙遗址
洛舍镇砂村村和龙胜村一带的小山、小山寺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厚重,历代不少名人下葬于此。清代《道光武康县志》载:“南朝宋,吏部尚书沈演之(字号台真)墓在县东北三十里小山。”除沈演之外,县志记载的其他归葬此地的著名人物还有晋代东阳太守沈劲,南朝宋大长秋廷尉卿沈赤黔,巴西太守沈说道,南朝齐都官郎中沈坦之等。
小山、小山寺一带除了供奉历代不少名人,也是中国重要的茶文化和瓷文化聚集地。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七茶之事”中写道:“(事茶者)三皇五帝、神农氏……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又引《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南朝)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吴兴沈台真(沈演之),请居武康小山寺(翠峰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陆羽《茶经》记载的释法瑶长住小山寺,饮茶益寿的典故,使得小山寺闻名遐迩。小山寺遗址的青石碑上至今仍刻有小山寺的历史沿革及相关茶事记录,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喜爱茶文化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陆羽画像和《茶经》
年“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在德清召开。—年“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展暨原始瓷精品展”先后在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几次学术研讨会最终形成结论: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古窑址群,是中国的瓷之源。原始瓷古窑址群位于今小山漾周边的阜溪街道龙胜村、龙山村,洛舍镇的砂村村,已经发现的古窑址近百处。窑址的时代从夏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火烧山、亭子桥等处已经考古发掘,发掘成果主要包括:发现了早期的龙窑窑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除生活日用的碗、盘、罐等以外,还发现了仿青铜礼器的编钟、錞于、悬鼓座、鼎、豆、壶和熏瓶等礼器。
▲火烧山遗址
经过科学测试,年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近千件原始瓷文物的产地,就是这里的窑区。小山漾作为当时窑区水路运输的集散地,被称为“瓷之源”——水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年德清原始瓷窑址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清原始瓷窑址
从以上论述可知,洛舍镇、阜溪街道一带的小山是中国重要的珍珠文化承载地,其中德清县的钟管和雷甸、新安、新市等乡镇的水网地带,是宋代以来天然珍珠和人工珍珠培育的重要产地和发源地。十字港、荷叶浦、钟管等地是珍珠商贸的集散地。砂村村和龙胜村一带的小山、小山漾、小山寺是珍珠文化的祭祀中心。
除此之外,小山还是中国已确定了的瓷文化发源地,同时也承载了中国厚重的茶文化。在发扬已有的瓷文化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研究小山的珍珠文化和茶文化,不仅能够传承古代农业文化遗产,也能进一步填补现代农业文化研究的空白。
(文章原标题:《小山:中国古代重要农业文化聚集地》,原文刊载于《德清政协文史天地》年)
来源: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