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支撑。“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必须突破地、钱、人从农村净流出的难题。
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以30多项省级以上涉农改革,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德清路径”。
“农地入市”破解“地从哪里来”
产业旺,村庄活。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深秋时节,德清洛舍镇东衡村钢琴众创园一派忙碌。
“前阵子,忙着与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联姻办公司,现在,新产品问世了,忙着开发布会。”村党总支书记章顺龙笑道,新产品以“施特劳斯”品牌命名,那是上海的老字号,如今到东衡村安家了。
多户人家的东衡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入股钢琴产业,年产钢琴达两万台,产值超过两亿元。钢琴众创园的背后是德清县积极开展农地入市,结合各镇产业特色,规划建设了洛舍钢琴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自年承担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德清县统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改革,进一步厘清了农民、村集体和土地的关系,有效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年,莫干山镇醉清风度假酒店地块,成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全国首宗入市地块,创造了“农地入市”全国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等多个“全国第一”;
年,德清县制定出台了首个基于“三权分置”前提下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在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的前提下,允许农户转让、出租、抵押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同时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首次颁发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
“新土改”为德清乡村振兴安上了“助推器”。据了解,德清每年将计划用地指标的10%用于“三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一体”吸引“凤凰归巢”
德清西部的仙潭村,原是个姑娘都不愿嫁的穷山沟,好长一段时间,留在山村的几乎就是老人。
然而,这几年,早些年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返回家乡创业。为什么回来?曾在城里开餐馆数年的沈蒋荣感慨道,城里人“上山下乡”成时尚,带动了村里民宿红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太经典了。如今,他返村短短4年,已推出了第4家民宿,收入是过去的十几倍。
去年,小山村民宿发展到家,共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创造经济效益千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4万元,比五年前翻了足足一番。更可喜的是财富创造者中,像沈蒋荣这样返乡创业者占比高达80%。
沈家墩村无中生有的旅游业,劳岭村的低碳民宿业……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业态产业,在德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把乡村变成创新创业园,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村村都有产业”“人人都能创业”,在德清已不是新鲜事。
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背后是德清县建立完善了农村用人长效机制,出台了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各类对农村有用人才的返乡下乡渠道。
特别是德清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附在户籍背后的医保、低保、养老、住房保障等33项城乡差异政策实现全面并轨后,村民返村创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德清推动33项附着在户籍背后的城乡差异政策全面并轨,做到城乡交通、住房保障、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一体均等”。
今年以来超过名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随着人才一起回流的还有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融合化的旅游业态,打造出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等为代表的多元化旅游产品。
“活权生活钱”引流“金融活水”
强化财政投入、撬动金融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是解决乡村振兴资金问题的渠道。
在资金保障政策上,德清县每年将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三农”,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发更多创业者投身乡村振兴。
有了产业,有了人气,社会资本自然跟风而来。
在德清钟管镇蠡山村,因看好这里的“范蠡西施扁舟隐居”的人文资源,杭州一家公司主动找上门,与村里寻求合作。目前民宿、餐饮业部分已经对外营业。
金融投入如何撬动?早在年,德清就建立起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让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十类权种都“动”了起来。
“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德清县赋予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抵押、担保等六项权能,发布了浙江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管理规范县级标准》。
如今,德清县17家银行创新推出19项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产品,全县涉农贷款余额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80%。(记者李坤晟参与采写:王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