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山宝清县石器博物馆
黑龙江省宝清县石器博物馆馆藏陶猪,是原始肃慎先民传承于后人的珍贵历史文物,是研究黑龙江流域汉魏时期家畜饲养、丧葬礼仪等多方面题材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体现了远古先民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对于更深层次解读汉魏时期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猪,古称“豕”,又称“彘”、“豨”等等。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养野猪了,那时候,猎人们从大山里捕捉到年幼的小猪,便带回来进行驯养,使其繁殖更多数量,久而久之,野猪逐渐被驯养为家猪,从而也加大了肉食的补给,猪肉更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重大祭祀活动时,猪肉更是主要的祭祀品,直到现代的人们一直还在食用猪肉。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就生活着一大群原始肃慎先民,他们长年以捕鱼狩猎为生,野猪更是他们猎杀、驯养、肉食的主要对象。古籍《肃慎国记》记载称肃慎人:“猪放山谷中,食其肉,坐其皮,绩猪毛以为布。”由此可见,原始肃慎先民与猪有着较深的渊源。他们很早就开始从事农业活动和驯养野猪了,用猪鬃纺线,甚至还掌握了缝纫的技艺,食用大量的猪肉,冬季,身上涂抹厚厚猪油,穿猪皮制作的衣服,帮助满族祖先抵御风寒,度过漫长的冬季。
宝清县石器博物馆的展厅中,一件陶猪静静的站在那里,它跨越了千年的历史时空,使它充满了自信,来为人们述说它曾经的过往!它出土于宝清县平安村附近的一个山坡上,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从它身上不难看出它与挹娄人的不解之缘。它保存完好,形象逼真,造型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为泥质陶所制作,吻部前突,吻梁隆起,耳小且竖立,脊背明显向上凸起,鬃毛较长,似乎在擎地奔跑。这是满族祖先长年在山林里抓捕野猪进行饲养,驯化时在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目前我们所见到的陶猪大部分是用来陪葬的冥器,汉魏时期较为多见,表达了墓主人对生前财富的占有和死后荣华的愿望,是“视死如事生”。这件馆藏陶猪,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学术研究价值,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是研究汉魏时期家畜饲养、雕塑造型、丧葬制度等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体现了远古先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对于更深层次解读汉魏时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更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与鲜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