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6年(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实施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抗战开始。翌年闽海战事紧张后,作为福州战略后方的闽清便成为福州及沿海地区重要的人口疏散地,先后有福建学院等上10所福州中等以上院校内迁闽清办学。具体是:
本科大学2所:即私立福建学院和私立福建协和神学院。
中专学校2所:即私立福州协和职业学校(农业中专)和私立福州协和女子幼稚师范学校。
高级中学2所:即私立福建学院附属中学和私立福州三山中学。
初级中学5所:即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私立福州开智初级中学、私立榕西初级中学、私立福州进德女子初级中学、私立福州毓英女子初级中学。
此外,当时福州内迁闽清的还有1所重要的完全小学,即福州实验小学。福州实验小学内迁闽清后与闽清县城的龙江小学合并,并改名为闽清县实验小学。(附:抗战时期福州内迁闽清中等以上学校简表)
车墘村祠堂,私立福州进德女子初级中学抗战时期,闽清由于地处抗战后方,对外交通有闽江水运又较为便捷,所以福州及沿海、闽北等周边县的学子都把闽清做为他们求学的理想之地,内迁闽清的福州上10所中等以上院校及闽清3所初级中学的招生数都骤然增加。如:私立福建学院在校生数,内迁闽清前的年度为71人(男生63人、女生8人),年度为人(男生79人、女生9人),而到年度则已达到人(男生人,女生33人)。私立闽清天儒初级中学在校生数,抗战前的年度只有多人,而到年则猛增到多人,还接收寄读生三四十人。县立闽清文泉初级中学在校生数,抗战前的年上学期为61人,而年上学期则达到人。
福建学院院长郭公木曾对民国33年度(年度)各地竞相报考该校情况曾有较详细介绍:“本院本年度(编者注:年度)招考新生,遵照教育部公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招生办法第二、第三两条尽量顾全考生之便利多设招考分处之规定,除于闽清白云渡本院临时校舍组织招生委员会办理招考外,并于福州、南平、建阳、永安、龙溪、永春等六市县设招考分处,由院派员前往并聘请当地校友会同主持。计八月五至七日及九月一至三日,前后举行考试两次,共报考学生三百五十四名,其中以福州地区为最多,闽清、建阳、南平次之,永春、龙溪、永安又次之。
所有试卷送由招委会集中评定,仍分两次揭晓。计录取一百二十六名;注册入学一百一十四名,内法律学系二十五名,政治学系三十名,经济学系五十九名。较之报部原定名额,法律、经济两系均有超出。因本届报考人数,破从前之纪录,且间有来自浙、赣、粤等省者,若必泥守原定名额,将无以飨青年求知之望。辗转考虑,乃遵陈部长质量兼重之旨,稍增取录。然遗珠尚多,滋抱不安。而远道后至者尚有三四十人请求补考,无法准许,尤呼负责。”①
坂东忠贤祠,私立榕西初级中学在此办学福建学院等福州上10所中等以上院校内迁闽清办学,为闽清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
年内迁到十六都白云渡的私立福州开智初级中学,年在校学生数为人(一年级人,二年级95人,三年级86人),闽清籍学生则有58人,占19%,而且都享受免缴学费的优待。
私立福州协和职业学校(农业中专),年初内迁到六都墘上里祠堂和梅俤厝时,在校生有80人,而闽清籍仅3人;而到年秋,在协职读书的闽清籍学生则有24人,占该校总学生数20%。
私立福建学院,每年招生都有众多外地学子慕名求学,纷至沓来,竞争激烈,但闽清学子还是捷足先登,占得先机。该学院学年度下学期在学生数人(男人、女33人),其中闽清籍则有35人(男31人、女4人),占6.4%。
私立福建学院是当时全国三大法政大学之一,素有“北有朝阳、沪有东吴、南有福建学院”之誉。该学院除有德高望重的前后任院长林仲易、郭公木外,还有名教授柯凌汉、严叔夏、黄公杨、林植夫、罗幼萍、陈沂、傅衣凌、刘子崧、刘佑蘅等。这些名家学者都是学问渊博、忧国忧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高级知识分子,在那抗战的特殊时期和搬迁学校的困难阶段,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从未懈怠和放松过。
《闽政月刊》曾对私立福建学院搬迁情况曾作如下记述:私立福建学院“院址在福州白水井。自沿海时局紧张,该学院为保存文化计,遂决定迁至闽清县白云渡。于27年(编者注:年)12月5日起陆续迁移,由省政府补助0元。12月28日迁移完毕,并即日在新校舍开始上课”②。
福建学院图书馆,即福州著名的乌山图书馆,藏书丰富,“有中外书籍十万册,盖积多数收藏家之张罗。益以逐年之添置,应用书籍,可谓应有尽有。”③该学院所有馆藏图书,当时也都随学院搬迁一并搬移到闽清十六都白云渡。这不仅对当时该学院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使那些重要文献资料得以完好保存而惠及后人。
抗战时期的闽清,集聚着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名家学者,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在那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在闽清的土地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有为知识青年。许许多多在闽清求学的本地和外地的莘莘学子,他们在校一方面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有的还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一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完学业后,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充实的知识,纷纷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和解放战争战场,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他们的聪明和才智。
六叶祠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内迁闽清的上10所中等以上学校纷纷回迁福州。为了闽清教育事业的发展,省教育厅批准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不回迁而留在闽清,改名省立闽清中学,并增办高中,把校舍扩至六叶祠。自此,闽清始有本县自己兴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
抗战时期特定的环境与机缘,把闽清的教育事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它不仅使闽清成为当时培养革命党人的重要基地和中高级人才的重要摇篮,而且为战后乃至新中国建立之后闽清中等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时期闽清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跨越式”和“历史性”的。它是闽清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铭刻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时刻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前程的不懈追求。
注释:
①郭公木:《本院近况概述》,原载《福建学院校刊》,民国33年(年)第九期。
②参见《闽政月刊·教育辑》,民国27年(年)12月。
③林仲易:《私立福建学院一年来设施概况》,原载《福建学院校刊》第一期,民国28年(年)4月。
抗战时期福州内迁闽清中等以上学校简表
作者:吴必銮
来源:梅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