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团队镜头中的老街新生东南网

泰可团队拿着为梅城印记设计的抱枕等文创产品,在古街合影。

东南网10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陈梦婕)日前,闽清梅城印记夜间文旅集市在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浮桥头街)举行,共吸引了5.5万人参加,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吸引31.5万人次观看。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未经整修的老旧街区。

在两年时间里,有一支台湾团队不仅通过镜头完整记录下了老街重塑的全过程,还对闽清县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和老匠人进行采访拍摄,并留存了影像资料,为当地的文化传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见证梅城蝶变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清县梅城镇,有福州地区首位状元许将的故居、供奉陈靖姑的毓麟宫、各族宗祠等20余处古建筑。整条街区仍然保持旧时街巷格局,充分展现闽清以“山、水、城”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空间布局,被誉为闽清县的“三坊七巷”。

年,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完成设计方案,开始改造修缮。在同年8月份举行的“两岸青年美丽乡村设计大赛”活动上,曾芝颖的台湾泰可文创团队通过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与闽清结缘,参与闽清县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负责一期工程纪录片的拍摄、街区场景设计、开街活动及文创产品设计等工作。

“我们初来浮桥头街看到的,是水灾过后残破的街道。再造重塑成为老街发展的唯一出路。”回忆起在梅城开工的首日,曾芝颖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年,有着年历史的吴氏祠堂被大火烧毁。吴氏宗亲都很想把这座祠堂重建起来,但由于工程耗资不小,一直无法实现。此次街区整修,吴氏祠堂终于得以重修。泰可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吴氏宗亲的喜悦:“这次政府帮我们圆了这个梦,非常感谢!”

梅城镇居民黄勤增天天拿着相机拍摄工程的进展。泰可团队也把镜头对准了他。镜头中,黄勤增开心地说:“梅城印记,我很想在这里留下一些影像,拍老街的旧貌,拍换新颜的过程,让子子孙孙知道老街的前世今生。”

当然,正如所有的改建项目一样,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居民的不理解。一个当地大婶因为修路引起不便颇有不满。面对曾芝颖他们的第一次采访,她可谓满腹怨言。随着工程的推进,道通路平,从街道到门窗瓦当全部修旧如旧,泰可团队再次采访大婶时,她掏出自己写的诗感谢党和政府。

“开街那天,当地居民像过节一样。这里是他们的家。许多人不敢相信改造后的街区变得这么美、这么漂亮、这么宜居,他们是打心眼里高兴和感恩。”曾芝颖说。

寻找记忆宝藏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梅城的‘宝藏’。”曾芝颖说,在拍摄纪录片之余,他们觉得还应该为这里留下文化的记忆。

落篙是传统闽南建筑中的一项传统技术。篙尺是闽南传统建筑营造过程中,木匠师傅用以代替图纸进行设计及辅助准确施工的重要工具,而落篙就是指篙尺的设计与绘制过程。匠人不但要设计制作及组装,还要注意尺寸、外观美学等。

泰可团队的导演陈忠峰通过镜头记录下老师傅的传统工法。“落篙技艺在台湾几乎已经失传,可是在梅城还有七八个师傅会。这些技艺要好好传承下去。”陈忠峰说。

泰可团队还拍摄了福建省级非遗闽清池园陶瓷制作技艺,并把茶口粉干、闽清糟鸭等当地的土特产制作技艺作了一一记录。

为了重拾逝去的记忆,泰可团队把当地特有的油纸伞融入街区的地景设计中。如今,人们在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找到老街发展变迁的印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处都是闽清独特文化遗存的载体。

闽清县樟洋村有多处建于清朝的古建筑,“如果只是在门口简单写几行介绍就太可惜了”。除了建筑本身,曾芝颖认为它背后的故事才是最精彩的。于是,她选取了其中的9座古建筑挨家挨户采访。得知片子要对外播出,村民都纷纷把家里读书最多的孩子叫回来,作为出镜人讲述老屋背后的故事。

上爿厝的第十六代孙林根离开祖厝已经30年了,这次特意回来,以主人身份讲述家族故事。“我们的祖先林乃雄公,是雍正年间的进士。大门门楣上的‘文魁’匾额便是朝廷颁给他的。”祖屋还承载了林根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祖屋住的人很多,傍晚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家里有一个长辈很会说评书,小孩子围着他,让他讲鬼故事,又紧张又爱听,现在想起来依然是乐趣多多。”

文昌宫、炉边厝、刘氏宗祠、威烈庙……如今,这些老建筑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7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