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浙江自驾游。
来到湖州市德清县的新市古镇,发现这里的茶楼(北方叫茶馆儿)特别多。
新市是一个有着鲜明水乡特色的江南古镇,杭嘉湖平原上的鱼米之乡,民心安稳、小城富庶,闲暇时人们喜欢于水岸边围着木椅和方桌小坐,喝一盏茶,聊一聊天。
在江浙沪旅行久了就会发现,这种流淌在江南人民血液里的“自得其乐”无关贫富与阶层,不会被外界快节奏的步调所“腐蚀”,它是有着数百年传承的固有生活状态,不是某一个群体的专属,更不可或缺。
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虽然我的家乡并没有这么发达的水路网络,但是新市古镇的人文意趣却是那么地似曾相识,相通相融之感。说起来,南方的茶楼味道与北方的茶馆文化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这个事儿还是挺有得聊的。
茶楼这种事物在京杭大运河沿岸有着悠久的历史,往远了说,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那会儿古运河上水路贸易发达,南来北往的商旅过客都会将茶楼作为一个歇脚的地方,吃几块小糕点、聊几句闲话,交流交流各地的新鲜事物,喝盏茶,继续上路。
到了宋代的,茶楼的意义就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添加了某种带有娱乐色彩的“服务”项目,继而,与茶楼相关的衍生文化和美食也便应运而生。
比如:此前我去山东枣庄旅行的时候,在与江苏徐州交界的地方发现一个重建的小镇,叫台儿庄古城,它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个重镇。
台儿庄在明清时期曾是一个“北负沂蒙,南控江淮”的交通枢纽,人口稠密,车马往来不绝。
如今重建景区之后,在原址上恢复了很多当年的景点建筑和商肆。其中就有一个藏身于柳暗花明之处的三层小楼,就在酒馆的旁边。走进去之后才发现,是一间特别的茶楼,但是这茶楼的玩乐方式就相当别致了。
讲解员说,这茶楼里曾经有说书的、唱曲儿的,还有单独给富家子弟开辟的小房间——大家不要误会,人家是干正经事儿的,类似于VIP客房,有钱人在这里可以点自己喜欢的“艺人”单独表演,吟诗歌唱;有一些翩翩书生也喜欢来往于此,与姑娘们琴棋书画“博弈”一番。
当时我们一起上楼参观的一众游客无不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古人的生活这么丰富多彩,比现代人“会玩”多了。
再后来,一部分“立场”不坚定的茶楼分支出去,成为了别的“楼”,而另外一批信念比较专一、坚决的茶馆儿则风格稳定地保留了下来,发展成了平民特色的老店。现代的茶馆样貌与明清时期的茶楼就基本相似了。
转眼就是清末和民国初年,北方的茶楼里留住了说书的以及相关的曲艺手艺人,江南地区的茶楼则更加“务实”一些,添加了应季的小吃。
这一次在新市古镇旅行,我发现这里的茶楼外表其实还延续着民国初期的一般状态。当地人告诉我说,上世纪末页,新市的茶馆曾有一段时间几乎绝迹,近些年才“复活”了过来。随着浙江旅游业的如日中天,新市沿岸的茶馆陆续开了起来,不知不觉已有十几家之多。
它们有点像我们在话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看到的那种复古味道的小店,有露天的桌椅,也有内座,大多都是两层楼。遇到比较讲究的店,“小二”会站在门口招呼:客官,楼上请!为什么要“楼上请”呢?因为楼下还有别的作用。
江南运河,两侧物产丰盛,茶楼渐渐兼具了柜台的功能,楼下卖特产、楼上做茶室,或楼下打尖儿(吃饭)、楼上开客栈。新市的茶馆儿则是:楼上摆茶摊儿,楼下卖茶糕。
茶糕是在京杭大运河的辉煌历史上由新市人发明出来的一种新市古镇独有的美食。最早,它们只是普普通通的米糕和点心,人们将桂花、枣泥、各种干果裹入糯米面中,作为茶点供食客享用。再后来,新市人独创了新的吃法:以糯米为皮,以肉馅儿为料,可做点心,也可当作主食,称为“茶糕”。如此人们便可以在喝茶的同时填饱肚子,又经济又“实用”。
一块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关于新市茶糕,我在之前的游记(湖州游记:一块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有过详细的分享,此次就不做赘述了。
相对于喝茶的基本功能,古镇茶楼更多的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消遣、聊天甚至发呆的地方,旧屋老宅、木椅和方桌,水边廊下饮茶的日子,对于新市人来说,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日常和理所当然的生活。
浙江旅行还在继续,我们下期文章接着说。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