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中,笔者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关于山东省各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划变迁的系列故事,包括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等。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山东省的聊城市。作为山东省辖下的地级市和重要的区域性城市,聊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万,下辖10个区县。
那么,这10个区县的区划框架是如何形成的呢?
聊城市,作为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扮演着关键的区域性城市角色。截至年,其粮食产量达到.5万吨,蔬菜产量.7万吨,水果产量95.9万吨,肉类产量71.7万吨,牛奶产量8.7万吨,禽蛋产量61.79万吨。近年来,聊城市在化学制品、金属冶炼、纺织生产、零部件生产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其年的常住人口超过万,户籍人口达到万,GDP总量超过亿。
聊城市下辖2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共计8个区县,分别为东昌府区、茌平区、东阿县、冠县、高唐县、阳谷县、莘县、临清县级市。
那么,这8个区县的区划框架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要理解聊城市区划的历史变迁,我们需要回溯到元朝时期。在元朝,全国被划分为10个行省,山东各地隶属于中书行省。
为了阻击红巾军的北上,元朝成立了山东行省。随着明朝的建立,对元朝时期区划格局进行了调整,奠定了山东省基本框架。
到了清朝,山东省分为10个府、3个直隶州,聊城市下辖的各县隶属于其中数个州府。
然而,聊城地区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调整府治、合并撤销县等。在20世纪初期,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山东地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农民起义、自然灾害等。
为更好治理黄河,年组建了平原省,聊城地区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然而,平原省的效果并不理想,于年被撤销,聊城地区重新划归山东省。
年后,聊城地区经历了多次合并、撤销、调整。例如,寿张县被撤销,堂邑县、博平县等被撤销或划归他区。到了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各地区进行了调整。
在这次调整中,聊城地区逐渐演变为聊城市,县级市、县区进行撤销和划归。至年,聊城市的区划框架基本稳定,形成了2个区、1个县级市、5个县的布局。
综上所述,聊城市的区划变迁经历了元朝、明朝、清朝、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这一过程中,多次合并、撤销、调整,最终为聊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