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清县金沙镇下林村
坐落着这样一座古厝
该厝坐落于田墘之上
旁无毗邻
独居屹立
拥有多年历史
名曰
“卜兴坊”
其构造宏阔简朴
近十余年来
经后裔族人
两次维修
并重装匾联
而今焕发勃勃生机
年
被评为
县级不可移动文物
屋檐飞翘
白墙灰瓦
......
“卜兴坊”气势宏伟
外观上看是一个巨大的长方体
两侧的“兔耳楼”十分地抢眼
“兔耳楼”
“兔耳楼”的墙基是以溪石垒砌而成,高达2.5米,石基上夯筑土墙,左侧墙体设有瞭望孔,右侧墙体设有枪眼。古时,人们就是利用这里观察和抵御土匪。
走进“卜兴坊”
一股古建筑独特的气息
扑鼻而来
古厝由倒座(当地称回照)、正座、后座构成正厅堂枋梁间的花饰斗拱
透雕的雀替
看架上的木雕
朴素中透着华丽
正座两侧高大的夯土马鞍式风火墙
风火墙翘角冲天
樨头堵板点缀着
螭龙、瑞兽、杂宝、瑞云灰塑
和花卉彩画等
内容丰富
手法精妙
磅礴大气之中又能精准体现细节
据介绍
“卜兴厝”除了拥有
古色古香的意境
还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厝内每一处的构造
都各有深义
天井
前座有一个宽阔的天井,地面由青石和三和土构筑。古时,这个天井的四个角落铺垫有四方形整石,石上置放大水缸以承接雨水。缸中的水即可用作洗刷又是消防储水,是“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聚财理念。天井的一角设有一个排水口,下方是一个“发达”的排水系统,从古厝建成至今,无论多大的雨,从未有过涨水的情况。
天井的左右侧
建有二层结构面阔3间的书院(亦称披榭)
书院与倒座、洋楼形成
可通可隔的构筑
五子登科
连接着天井和前座的是一个由青石板堆砌的阶梯,一共5层,寓意“五子登科”。最上面的那块石板与厅同宽,长约5米多,在那个交通不便、没有技术手段的时代,仅靠劳力就能把这么长的石板运送上来还完好无损,实属不易。
据“卜兴坊”第三代裔嗣黄书涵先生记述,
该厝自始崇文重教,人才辈出
清代科举考试中就有不少人中举人、秀才
尤其解放后
从该厝走出的
博士、硕士、本科生、大专生
达二十多人
他们大多活跃在省内外高校、医疗卫生等战线
有的还是学科的带头人和领导者
纵横交错
当年在建造古厝时,考虑到厝内有10余户人家,为了方便日常生活的交流,更为了在土匪来临时,方便消息互通及躲避,古人修建了15条廊道纵横交错,10部木梯连接着前座、后座、楼上楼下。
据介绍
古时这一带土匪十分猖獗
后座又紧靠山沿
是建筑防御的最薄弱处
因此
当年在建造时
古人将土墙修建成明暗两重“双层墙”
双层墙
在原先一堵土墙的基础上,又建造了一堵墙,形成明暗两重的“双层墙”,两墙之间留有空间,一旦外墙被土匪攻破,还有内墙,可谓双重保险。如果没有专人指点,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仿佛隐形了一般。
地窖
在后座的地下,隐藏着一个地窖,入口在后座的房间,掀开木板,可以看到地底下用石头垒出来一个很大的空间。双层墙间的空间将地窖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当土匪来时,厝内的妇孺小孩就会躲在这里,免于被发现。
卜兴厝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后
依然风韵犹存
它作为先人生活的聚落遗存
是历史发展进程的见证
成为我们了解古聚落和历史文化
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载体
它如同一颗明珠
低调地立在山林间
守着四方的田野
守着平和的年月
承载着闽清百年历史
传承着闽清人的独特乡愁
闽清县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