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古道第17集探访福州市闽清

年11月21日星期六阴

主题:探访闽清进京支线--甲高岭状元古驿道

起终点:闽清际上村--》闽清佳垄里村

人文景观:际上村开闽寺、宋代古石拱桥、上际村摩崖石刻群;佳垄里村甲高岭状元古驿道、甲高岭摩崖石刻等。

古道简述:这段古道是古代闽清、尤溪和永泰等地学子或商人进京的一条古驿道支线,然后到溪口,沿闽江乘船溯溪而北上,至浦城南浦码头,然后转陆路,经浦城仙霞岭古道进京。

01/千年古村--际上村

问路

这次有小朋友跟着一起去,所以出发时间较迟,上午9点钟出发,从福州至闽清际上村约90公里,开了近2小时到达徒步起点。到了际上村,和往常一样第一件事就是向当地年长村民问路,这一次非常的幸运,问到了六十多岁的蒋大叔,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地通,不但对当地风土民情非常熟悉,而且年轻时在外面走南闯北过,所以口才也不错。

热情的当地“导游”

细一了解,这个将大叔的家世还很有来头,其爷爷是中国民国时期福建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他爷爷的老师当时就是美国的教授,后来又到东洋经商,家庭富裕,其父亲当过国民党时期的乡长,这些丰厚的家庭背景开阔了他的视野,但在解放后也给他们家带来非常大的麻烦,被打为反四类分子,一直受社会的歧视,直至邓小平上台后才得以平反。

蒋大叔是个非常爽快的人,可能由于比较聊得来,对中国的历史有着共同兴趣,二话没说,义务当起了他村里千年辉煌历史的义务宣传员。

先了解一下千年古村--际上村,《宋史》浓墨记载的“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指的就是际上村陈氏叔侄们这段故事佳话。际上村在南北宋时期先后就有18人考中进士,考中举人、秀才者不计其数,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学霸村”,其中以陈祥道和陈旸两位最为出名。现在村内外还有许多宋代的文物,如石桥、石碑、石蹬、石雕、摩崖石刻和古寺庙。先了解一下两陈的故事,因为古道上的许多人文与他们有关。

陈祥道(—),北宋王安石的学生,著名礼经学家。北宋时闽清宣政里漈上(今福建省闽清县云龙乡漈上村)人,早年字祐之,进士及第后改字用之,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曾官至秘书省正字、馆阁校勘。

陈旸(—年),是陈祥道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官至礼部侍郎,音乐理论家,世称“陈贤良”。所著《乐书》二百卷近百万字,保存了大量宋及宋以前的音乐史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年,朱熹游历际上村时,也在二陈故宅前题句云:“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

千年开闽寺

《开闽寺》

开闽寺,又称开明寺,始建于唐天复二年(公元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的寺庙是后面修建的。但六尊千年石像群和七口千年马槽(尚存三口),以及乾隆年间的寺庙与村民土地纠纷知府判决石碑,足以见证当年这里香火的旺盛和繁荣。我们所见的开闽寺,是后面村民移址重建的,规格和气派均较为简陋。

▲开闽寺前,乾隆年间立的石碑,也有多年的历史了。碑文由开闽寺的长老所立,主要内容是讲寺庙与当地村民关于土地纠纷的判案结果,这个案子是由当的福州知府李拔所判,也说明当时这个官司还闹的挺大,到了“中级人民法院”才最后裁定。从这块立碑也可看出,在古代,寺庙还是有很多财产的。不禁想起了唐武宗灭佛事件,唐武宗灭佛时就说“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

02/千年古石像

《千年古石像》

▲这个石像位于开闽寺的右侧约50米处,共六尊,左右对称,前面两尊为羊,中间两尊为狮子,后面两尊为武将,据蒋大叔介绍,这几个石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是开闽寺的配套一部分,后来由于开闽寺几度向后山移址数十米,石像也被移到此地。

《石马厩》

▲上面这个石马厩,是给马喂饲料和水用的,大约长4米,宽1米,高度1米,这是我见过较大的石马厩了,据当地村民说,原来共有七口,现在尚存三口,应该也是开闽寺的组成部分,在石马厩一侧刻有捐赠人员的名字。单从这七口石马厩来看,当时这个寺庙香火相当的旺盛,而且是很多达官贵人骑着高头大马来此进香供奉。

03/千年古石桥

千年宋代古石桥

际上石梁桥横跨于云龙乡际上村村口凤凰山与钟湖山间的雌雄溪上。始建于宋代,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长35米,宽3.4米,桥墩以青条石干砌,其状似舟,尖端逆流,谓之“锐前杀后”,用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桥面以13块长6.50米、宽0.50米、厚0.33米的青石板铺而成。据载,旧时际上有驿道与永福(今永泰)、闽侯相接。当年梅邑都里等地的商人、学子进入省城、北上京都由此经过。际上石梁桥为闽清县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长、最大的宋代石构梁桥。

这个古石桥历经千年,特别是经受了93年特大洪灾的考验,这与古人较高的建造水平有很大关系。

《千年古桥》

04/美美的农家午餐

蒋大叔非常的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家用餐。闽清的盖菜相当有名,绿油油的,而且非常大珠,闽清的粉干也是相当有名的,我们午餐呢就是以闽清大盖菜煮正宗闽清粉干吃,由于盖菜特别大珠,剩下的我们就炒菜吃了,可以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盖菜,非常的甜,至今还在回味:)吃完了蒋大叔一分钱不收,怎么给也不收,走了这么多的村落,村里农民的那份纯朴和善良是我最为感动的,在这也特别感谢将大叔的热情和善良。

《生火煮饭》

《乐在其中》

小朋友们在户外,就喜欢体验户外生活,仍然要求自己用卡丝卢生火煮饭吃,这也锻炼一下他们在户外独立生存能力。

《津津有味》

小朋友们自己煮的饭菜,特津津有味。

05/宋代摩崖石刻群

吃完午餐,蒋大叔我们继续探访际上村的摩崖石刻群,这里提到石刻群,可想而知不止一处。

《起傅岩》

▲际上石刻群位于闽清县云龙乡际上村村口,始刻于宋代,由起傅岩石刻和龙首岗石刻组成,际上石刻群一带为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及仲兄著名理学家陈祥道、三兄陈安道辟圃种梅的读书处,《宋史》记载的“五子四登科”就是指他们陈氏兄弟五人。

际上石刻群在际上村村口雌雄溪两岸的凤凰山和钟湖山崖壁之上,两山隔溪对峙而立,中间有一座石桥相连。“起傅岩”三字为楷体直书阴刻,字径约1米,为南宋诗人张孝祥所题,字迹结构严谨,笔力苍劲。“起傅岩”是南宋初期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著名文学家张孝祥亲笔手书,摩崖大字附近还刻写张孝祥咏物诗《起傅岩》:“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手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

“起傅岩”缘于殷商时代的名相傅说。傅说原在山西省平陆县傅岩这个地方为奴当版筑工。殷高宗武丁注重真才实学之贤,重用傅说。与傅说相比,里人陈祥道、陈旸兄弟也是出自陇亩,出身贫寒,而也被朝廷所重用。陈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后人援引商代傅说筑“傅岩”,国家大治的故事,名曰“起傅岩”。

《龙首岗》

▲“龙首岗”石刻为陈祥道手书,这也是际下石刻群题刻中唯一由陈氏兄弟手书的题刻,石刻为楷书阴刻,字径70cm,位于“起傅岩”对岸的钟湖山崖壁之上。

除了“起傅岩”和“龙首岗”两个最具代表也是最出名的摩崖石刻外,还有很多其他石刻,字体苍隽有力。

《音钟石》

俯瞰际上村

沿着摩崖石刻下方的古道一直走,越登越高,登上钟湖山山顶,整个际上村一览无余。

《俯瞰际上村》

06/甲高岭状元古驿道

继续往佳垄村方向行走,便到了我们今天要徒步古道的最重要路段-甲高岭状元古道。

相传“甲高岭”三字由宋代状元郑性之挥毫题写勒于石壁,落款为“淳佑任子仲春日”。古驿道位于佳垄村,为闽清学子上京赶考必经之路。数百级石梯蜿蜒而上,合抱苍松挺立两旁,历经百年沧桑。据历史记载,古时文人墨客,南北商客经闽清县,都要到沿线村镇歇担宿夜,饮酒打尖。

《甲高岭古道留影》

《甲高岭石刻和古道》

由于前面际上村的人文风景太美,我们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登甲高岭古道时已下午4点多,一个往返,回程时已近六点,冬天的夜晚来得特别早,我们不得不打着头灯一路返回。小朋友特别的厉害,没有一个半路退缩的,一直走完了全程,顺利圆满完成今天的闽清状元古道徒步之旅。

《古道夜行》

07/古道上的故事

每次徒步古道在农家用餐时,遇到很多老者,在与年纪较大的长者交谈中,他们都有两个抹不去记忆就是:三年饥荒和十年文革。

三年饥荒(年-年)

三年饥荒期间,由于受”人民大公社“和”大跃进“的影响,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农村的发展,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普遍出现农民”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智、出智不出活“的局面,再加上当时的水稻产量不高(当时亩产仅有斤左右,但被吹成了亩产千斤),村民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下来,人均每年仅能分配到斤稻谷,加工成大米,人均每天不到半斤米,很多靠野菜充饥,有点甚至ES。蒋大叔说也曾吃过草根,那是条件非常艰苦,所有63岁以上的老人家都有这个经历。

彭德怀在“大跃进”期间,回到家乡湖南,先后到湘潭、平江调查研究。面对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彭德怀始终实事求是,敢说敢为,才有后面的庐山会议上的万字劝言。

十年文革(年-年)

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一段不堪回道的往事,尤其是原来成份不好的家庭,这时则最遭殃了,资本家,地主,富农,也包括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教师等。据蒋大叔介绍,当年他由于老爸当过国民党时期的乡长,爷爷在东洋经商有寄钱回来的凭据等,也被划成地主。那个年代红卫兵的权力最大,想批斗谁,只要找个理由就批斗谁,尤其针对有钱有权有知识的,许多人在那个年代被批斗郁郁而S。

下面是他家5-6年后当年嫁女,收到了一些聘礼,被人检举,说这聘礼是不正当之财需要退给生产大队,将聘礼折合成人民币退还的收据。

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状况

三年饥荒后,大跃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纠正,开始推广两季稻再加上承包经营机制的改革,农民产量开始有所提高,亩产双季稻已有-斤,但有约60%要上缴,上缴的粮食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粮,义务免费提供给政府的,主要用于部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第二种为生产队公用粮,主要生产队日常工作人员开销;第三种为工业用粮,主要用于工人所有,只有这一种是要上缴,但有一反补一定的费用。

据蒋大叔介绍,他小家庭四口人,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基本生活状况:

付出劳动:他每年出工天,出工率是整个生产队的第三名(第1名出工天),因此被评为村里劳模。在这天出工干活中,仅有天能结到钱,剩余的基本是生产大队义工,如参加公共设施的劳动。

收益:由于劳力较好,每天可挣10公分(最高公分),一年可获得0公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积分),每个积分1分钱,折算人民币一年差不多挣元钱。这元要向生产大队买米,供一家四口人的吃,当时一斤米8分钱,如按平均每人一天1斤米计算,每人平均年费用则在30元,四人则在元,剩余钱也不多了,如果家里劳力少,要吃饭的人口多就麻烦了,要向生产队借钱渡日。

随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中国农村大地面貌才唤然一新。随着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从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缴纳”公粮“成为了历史,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定。

《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

《承包田地和所需缴纳的公粮账本》

走的越多,越感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应当好好珍惜!

大漠

书于榕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0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