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根骨融合展新貌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蚕花庙会。德清县新市镇政府供图

年四川省南充市非遗购物节现场。向全发摄

刚过去的6月11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日,年非遗购物节等创新活动竞相举办,展现出我国众多文物及文化遗产的独特风采和动人魅力。

实际上,我国多地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探索一直在路上。近年来,在多个城市的博览中心非遗馆、校园以及乡村等场合,各种非遗项目频频亮相,纷纷进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同时,各类独具匠心的非遗文创产品,也在以新的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之美。

那么,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如何使相关文化释放新活力?如何推动相关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一城一地一非遗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说非遗好、传承非遗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那么,非遗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高坪竹编工艺是四川南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工艺通常是在传统竹编工艺编织法的基础上,借鉴民间剪纸、木刻、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花鸟、名人书画等用竹编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宣传推广普及高坪竹编工艺知识,让人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独特的魅力,当地建设了集保护、传承、展示、参观、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坪竹编非遗传习馆,并利用各种展会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传承竹编技艺,让人们在生活中用竹编、在欣赏中品竹编。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非遗缂丝近些年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据了解,当地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积极开发推广文创产品。年,德清缂丝首饰获全国旅游商品金奖;缂丝精品手包、缂丝万花筒等进入上海高端手作市场。此外,该县源自桑梓间四季劳作祈愿活动的国家级非遗“扫蚕花地”,是江南蚕桑丝织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地将“扫蚕花地”融入养蚕到丝绵加工的过程中,凸显了地域特色,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文化因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项非遗一片情。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文化馆馆长张琦表示,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人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鲜活地表现了当地群众的个性和审美习惯。

“比如我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地坑院及其营造技艺,就是长期在陕州区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发展起来的。地坑院不仅仅是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经过当代人文明思想的淘洗和利用开发,更是成为我们追思前人、继往开来的文化载体。以地坑院这种形式构建的陕州这一地区的生活形态,表现了当地群众的自然观、生活观、价值观。”张琦称。

衣食住行里的非遗,充满着显著的生活性。河南省汝州市的一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举例称,汝州剪纸技艺多用于婚庆嫁娶方面,剪纸所呈现的艺术素材来自于生活;汝瓷中的代表品类,如餐具、茶具等,都是生活用品,起先做出来就是要用的;汝州吹糖人作品多塑造动物和人物,这些也都是取材、取形于生活。“非遗离不开生活,只有走进生活、融入生活,非遗文化才能更好地被传承和发展。”该学者说。

跨界发展焕活力

非遗传承接地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非遗技艺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跨界中发展?这成为非遗人不断探索的话题。近几年,“非遗+动漫”“非遗+科技+时尚”等跨界融合,使非遗频频“破圈”。

当动漫遇上传统非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由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与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排演的儿童动漫舞台剧《猪猪侠之仙豆传奇》上演,引领部分亲子家庭开启一场关于勇敢与冒险的童话之旅。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与咏声动漫合作,旨在通过结合潮流动漫元素,创排品质精良、主旨向上、寓教于乐的舞台艺术作品,让传统木偶技艺焕发时代魅力。

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2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