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浙江成果转化浙里先行浙江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发展

创业成就梦想

早在年11月,科技部就正式批复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也让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全省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从政策到机制、从产业到金融、从人才到服务,加速探索,示范区建设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浙江路径”。在今天节目中,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我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做法与成效。

科技,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科技成果,科技进步的加速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浙江样本,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工作迎来新春天;“八八战略”指明方向,成果转化“浙里”先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着我们在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勇立潮头。

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提出要把浙江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枢纽。浙江再次站在了改革的前沿,成为全国重要的技术吸纳地和创新要素集聚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力求探索一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打造“第一工程”

浙江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工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年)》座谈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指出,示范区的建设是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行动的具体抓手,将为全国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新模式与典型范例。

年6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方案(-年)》,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加快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

目标确立,方案落地。年8月,全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成为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来,部省领导共同出席、省市县三级联动举行的一次重要的部署推进会,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由此提速。

政策激励转化

先行先试,创新机制。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牵引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扎实推进。省级科技系统“最多跑一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和数据共享;“科技新政”正式发布,创新强省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同时,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年3月,浙江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奖励制度,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由浙江大学多位学者组成的科研团队率先成为此项政策红利的受益者。该校的杨灿军教授团队12项专利成果作价万元入股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价值万元的股权奖励。

杨灿军教授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宁波研究院院长

这项改革的措施是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重要体现,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寻求成果转化的动力,也给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浙江通过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局面。

金融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源头活水。浙江抓紧设立并推进运行20亿元的省创新引领基金。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粘性”。

市场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保障。浙江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的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持续打响科技成果“浙江拍”、技术需求“张榜招贤”、军民融合科技合作等活动。建立完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牵头制定发布《科技大市场运营服务规范》,并在全省实施贯标。与此同时,我省万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先锋队”、产业兴旺的“领头雁”、生态宜居的“设计师”、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示范引领前行

转化重在效能,示范贵在引领。我省确定6个县(市、区)、7个高校、院所和19家企业、机构成为首批示范单位。围绕让科技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变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力争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同时,以杭州、嘉兴、长兴、新昌等“两市两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依托,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积极探索重大科技成果“一院一园一基金”转移转化新模式模式。

王涛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真正产业化成功,需要多要素的支持、多资源的配合,长三院这几年主要就是在于如何通过平台建设、载体建设让更多的创新要素汇聚到这个平台,更多的资源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更好地促进成果产业化。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桥梁、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努力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束缚,全面加快建设紫金众创小镇,支持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

张丽娜

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直属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我们成立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的量已经达到三点多个亿,也就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让知识产权流动起来。这样一种氛围的形成,让我们的科学家,让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研究者去释放他们的一种活力来讲,这个是可能是最关键的。

德清县在建设示范县过程中,不断深化“德清模式”,通过持续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四位一体”创新平台链;建立健全“政府+银行+担保+社会融资机构”合作模式等创新举措,在推动企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姚国丽

德清县科学技术局局长

近年来,德清十分注重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新机制,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落地产业化。在这当中我们感觉,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关键,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体系是基础,深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保障。

萧山区从搭建科技合作、成果供给、创业集聚、科技金融等“四大平台”入手,加强科技交流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机制建设上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活力,推动科研人员在职创办企业,放宽科研人员参与转化工作模式。

浙江亚太机电坚持创新引领,注重研发平台的建设,并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多项成果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经验逐步累积,创新齐心合力。一年多来,示范单位从政策到机制、从产业到金融、从人才到服务,加速探索,逐渐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浙江路径”,“浙江经验”初露峥嵘。

科技成果转化“浙里”先行;浙江大地激荡澎湃动能!站在向“两个高水平”目标奋进的新起点上,全省上下将面向未来,凝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让科技成果变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通“最后一公里”,站上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高地。

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工程”,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我省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发展之路。我们也期待着“浙江经验”加快积累,收获更多科技发展的新成效。

详细视频:

12:52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7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