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清5月28日消息(记者曹文君)“天下第一苦,横岭福水范家坞”仙潭村老一辈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仙潭村位于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北麓,身处大山深处,过去一直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用当地人的话讲“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这来”。而现在的仙潭村,已经今非昔比,站在高处,凭栏远眺,只见群山怀抱、绿树翠竹中各式小楼错落有致,溪流曲直相应,蜿蜒的小公路将一户户别致的楼宇庭院连接起来,村民悠闲自在的生活其中,怡然自得,俨然一幅“桃花源记”的现实图卷。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美如画中”,如今的仙潭村是“省级旅游特色村”,一家家星罗棋布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依托莫干山这张金名片,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村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年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旅游村。仙潭村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跟一批又一批的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莫梵民宿1号楼外观(央广网记者魏炜摄)
“一座山”带来新生机
洋家乐吸引了第一批返乡创业者
莫干山是仙潭村的根脉,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给这里带来无限的机遇。年莫干山的“洋家乐”火了,洋家乐的成功让仙潭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大好前景,于是第一批在外就业的青年人回来了,他们为这个深居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生机。“莫梵”民宿的老板沈蒋荣就是最早的返乡创业者。
创办“莫梵”的返乡创业者沈蒋荣(央广网记者陈庚摄)
沈蒋荣16岁外出闯荡,当过竹器厂的小工,开过理发店、小吃店,最后在县城经营了一家餐馆,直至年莫干山“洋家乐”让他嗅到了家乡发展民宿的商机,他毅然回乡创业。他将家中的老房子加以改造,在保证室内符合现代人居住追求的舒适感和美感之时,尽可能的让老宅保留原有的框架和外观,以及它充满沧桑岁月感的痕迹。“年的时候村里陆陆续续开起了农家乐,我弟弟就回家乡开了一家。那时候村里做的都是比较低端的那种农家乐。随后洋家乐裸心谷的大火,给我的启发很大,在经过市场了解后,我就想要做就做高端的民宿,然后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我做了本地人开的第一家高端的民宿。”沈蒋荣说道。
采访“清研”老板沈晓承(央广网记者魏炜摄)
“清研”民宿的老板沈晓承也是第一批抓住商机回乡创业的青年之一。沈晓承之前一直在宁波做国际物流相关的生意,年决定回乡创业,改造老房,年正式营业。他告诉记者:“前几年莫干山民宿的概念已经炒的火热,但是在我回乡之前,这边的民宿还不是很多,据我了解当时整个莫干山地区也就10来家,我还是属于中早期,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并且这边有地有老房子,以前家里面也是做农家乐的,有做服务业的基础,我就选择了改行,回乡创业。”
莫干山原生态的环境和当下人们追求生态自然的理念正相符合。城市的喧嚣让都市人更向往山里的宁静,渴望有一个地方可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能容纳下他们的一身疲惫,过一种“慢生活”。而这些开在山里的高端民宿用他们精心的设计、返璞归真的装饰,贴心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选择到这里度假休闲。这座山的独特优势和人们不断发展的新理念,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新希望。
“莫梵”民宿室外泳池(央广网记者魏炜摄)
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乡愁”
返乡创业也是再造一个“家”
“乡愁”是每个返乡创业者心里回家最坚定的声音,在采访的时候几乎每个返乡者都提到了家乡和内心的乡土情是回乡创业的原因之一。
说起回乡创业最初的想法,“莫梵”的老板沈蒋荣说:“我一开始并没有决定回来开一家民宿,在某一天回到了家乡龙潭处,沿着路走上去,沉浸在山林中,慢慢一个人走过一段段的林间小路,看着高处流淌下来的山泉和环绕的翠竹,我内心无比的平和。”当他看到龙潭的岁月留痕,布满了青苔的沧桑和沿途荒凉的亭子、破败的枯树。他想起了远方城市的高楼林立,与眼前的一切形成鲜明对比。沈蒋荣说:“我当时感触到,日子是长的,生命是短的,这么多年的忙碌,都只为了生存,一直不明白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莫梵”民宿庭院里的茶桌(央广网记者魏炜摄)
沈老板看到自己家坍塌破旧的老房子的时候回忆起了自己儿时的生活和记忆,这里有他留下的痕迹。看着破败的老宅心里萌生了要把老宅重新建造起来经营民宿的想法。虽然自己不懂设计也没有经营民宿的经验,有些许迷茫,但朋友对他说:虽然你没什么文化,但是没有谁比一个山里人,更懂得山居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坚定的开始了老房改造。他在房屋的设计中把农村生活的体验都融入进来,大厅里摆设的老物件、房间里的能看到星空的大天窗都充满了自己的儿时记忆。
在采访“清研”的老板沈晓承的时候,他也提到了自己内心的乡土情:“我更喜欢住在村里,这里空气好、安静,乡村里生活节奏会更慢。最主要的这里毕竟是我的家乡,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对出生地是有感情的。没出去过的人可能没这种感觉,出去过的人这种感情会更加强烈。现在我如果到城市里生活久了,我反而会不习惯。”在返乡创业这条路上,沈晓承觉得自己一点不孤单,他说:“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很多周围的朋友都返乡了,资金够的选择开民宿,有些在外打工条件不是很允许的就回来到这边民宿里做管家,一点不比城市里面差,回乡创业就业,每年的净收入反而要比城市里高。”
“清栖”民宿外观和庭院草坪(央广网记者曹文君摄)
“清栖”的老板沈晓琳,是“清研”老板沈晓承的堂妹,今年只有29岁,随着哥哥返乡创业的脚步,自己也在年回乡创业,开了“清栖”民宿,她对记者说:“我之前在县城里一家公司上班,离家远还很辛苦。而现在,自己在家乡开民宿更有生活的感觉,我们家里人都在这里,我回来之后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对老人来说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我们家可以真正的四代同堂了。”她现在很享受乡村的生活,用她的话来说她如今可以每天收拾收拾房子,打扫庭院,种花理草,过起了慢生活,比以前在城里工作时的状态好很多。她觉得自己不是在开一家民宿而是在生活。
内心的乡土情和无法割舍的一抹“乡愁”让他们在乡村充满新希望的时候纷纷返乡,他们的返乡也带动了乡村的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据统计,村里目前家民宿,其中由返乡创业村民自己开办的有56家,近三年农民收入均增幅20%以上。
小山村出现“用工荒”
民宿的井喷为乡村带来大改变
随着小山村不断的发展、人才回归和产业兴旺,也带动了山村的各类建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民宿业也建起来了行业标准,甚至出现了“用工荒”,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着,乡村正在逐渐振兴。
沈晓承跟记者谈到如今村里的变化时感慨万千,他说:“村里民宿渐渐兴旺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了游客中心、游步道、连接莫干山景区的马路和逐渐发展的观光农业。村里为了游客更加方便正在积极的拓宽原有的马路,新修更便捷的路。”
村里的竹林小道,环境清幽(央广网记者曹文君摄)
记者了解到,村里正在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对所有旧房进行外立面改造,建起了村里的文化礼堂,对村内的环境进行绿化改造。村里变得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仙潭村为提升村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创建共16个大项,总投入约万元。此外,为了让民宿行业更好的良性发展,村里逐渐有了一套成体系的民宿行业标准,每家民宿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建造,各民宿之间也相互帮助,成立了行业协会,使得民宿产业逐渐兴旺发达。
返乡创业者纷纷回乡开办民宿,也解决了村里就业困难者的再就业。每到旅游旺季,村里甚至出现了“用工荒”。村里有劳动能力的阿姨大妈成了最抢手的人,如果会做饭、懂服务更是各家民宿抢着要的人才。更别提年轻的小伙子和小姑娘,都被各家民宿争抢着要去做管家。村里为了提高民宿的服务水平,还会定期开办培训课,教从事民宿行业的村民怎样做好服务,并对在民宿工作的阿姨进行房间整理、饭菜搭配、布草整理、接待礼仪等一系列的培训。
如今仙潭村的发展,让村里每个人都充满着干劲和希望。在旅游旺季到来的时候,村里民宿都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周边村里的阿姨大妈都跑来工作,也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据统计,仙潭村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多人,其中回乡从事民宿的近人,从事除民宿外三产人员多人。
随着乡村振兴的战略提出,村里将对生态环境加大保护、环境卫生进一步整治、对一些景点和房子进行保护整修,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吸收第三方资本来村成立旅游公司,及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仙潭村将打造成集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
仙潭村的振兴对其他小山村是一个“启示录”,怎样利用好自己的地理优势,怎样吸引人才回归,怎样让产业兴旺,怎样改善村居环境,是每个乡村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的回归,将为乡村带来新观念和新思想,带来创新。有了人才乡村振兴也有了可实现的基础,有了适合的产业发展,乡村的振兴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