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记者陈木易/文杨勇/摄
闽清,藏有一处“小婺源”——闽清县云龙乡后垅村。每年10月,当这里的晚稻成熟,阡陌之间,60多亩的金色稻浪簇拥着一旁的古民居群,构成一幅唯美的天然画卷。
后垅村是闽清南线旅游的起点。从年起,通过活化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的成果,后垅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如今,这里除了传统农耕外,还有乡村游项目和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一二三产发展格局。
随着日前后垅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重点提升村名单,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建设中的后垅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利用美丽乡村成果
多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年,后垅村通过入选福州市首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极大提升了村内的人居环境、古厝保护性修缮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
云龙乡党委委员曹军清介绍,为了活化利用这一成果,后垅村年成立全市首个乡镇级美丽乡村旅游开发办公室以及闽都故居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民”的模式,统一包装、统一管理运营典利厝、下卢厝等明清古民居群落,开发乡村古宴等民俗文化旅游项目。那一年,村里的20亩油菜花海和60亩晚稻田呈现的金色“海浪”与白墙黛瓦的古民居相辉映,后垅村因此被称为“小婺源”,声名大噪,吸引了大批游客。
随后,云龙乡继续改进思路,采取“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公司+农民”等模式,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入一些有资质和经验的企业。该乡通过租赁古民居、流转土地、建设采摘园、打造城市菜地等形式,以及加强特色古民居、民俗体验、农耕休闲、爱国主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后垅村乡村旅游集聚发展。
开发三种旅游模式
一二三产有机融合
近年来,后垅村成功开发了三种较为成型的旅游模式:具有农耕体验游、采摘游等不同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以庙会及制作清明果、打糍粑、腌制冰橄榄等为主的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国学耕读”“知青下乡”等为主题的综合旅游模式。
目前,后垅村周末每天可接待余人的旅游团队,实现日均2万余元的旅游营收。同时,后垅村是著名的“西红柿之村”,产出的西红柿在福州蔬菜市场拥有好品牌,目前注册有“兴和风”“丰隆”等商标。此外,后垅村还盛产红芽芋、糟菜、橄榄、生姜、茶油等农产品,多种蔬菜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依托这些特色农产品,目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约1.8万元。
为填补第二产业空白,年闽清县引进央企中建海峡进驻后垅工业集中区,计划投资3.2亿,建设规划0亩的绿色建筑产业园。年,位于首期亩园区内的启动区综合楼成功封顶,它是我市首个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该产业园内的5条生产线目前已投产,并实现了无尘化生产,主打“更环保、更高效、更节约人工”,完全契合了后垅村坚守绿色底线实施乡村振兴的路子。
“如今,后垅村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村民不论是售卖农产品、租地收租金,还是到工厂上班,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赚钱致富。”曹军清说。
挖掘院士精神
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获评年省级最美休闲乡村,入选年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年成为市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年入选福建首批“金牌旅游村”……近年来,后垅村已斩获诸多荣誉。接下来,后垅村还将迎来新一轮的规划发展。
作为我国著名肝胆专家吴孟超院士的故乡,后垅村正充分挖掘吴孟超院士爱党爱国爱民的精神内涵,加紧建设后垅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平方米,借鉴苏州园林风格,并结合后垅当地的建筑元素及现代手法。该项目主体为两进院落,第一进为后垅旅游服务中心,第二进为吴孟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该项目主体已完工,预计明年春节前交付使用。
日前,后垅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重点提升村名单。接下来,该村将获得至少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提升改造。后垅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安告诉记者,村两委将把这笔资金重点用于古厝保护、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和吉溪河道整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