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他远渡重洋,带91名同胞出国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4118.html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晚清时期的康有为颇有见地的一句话至今都引起众人的共鸣,可惜他生不逢时,拥有远大志向却被当时执政者给打压。

在一百多年前,和他一同参与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黄乃裳在变法失败后得以侥幸逃脱,后远赴南洋,和一帮同胞在海外开辟多个中国城。黄乃裳一生为国为民,如今海外众多华人都感念他曾经的伟大创举。

出身贫寒,胸怀大志

在年,正是大清王朝气数将尽之时,当时的道光皇帝懦弱无能被慈禧太后钳制。帝国主义列强屡次侵犯我国领土。黄乃裳恰逢此时出生。

黄乃裳的祖祖辈辈都是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的农民。家境贫苦的黄乃裳从小就依靠惊人的毅力半耕半读,冲破封建桎梏,学贯中西,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

学成归来的黄乃裳眼见当下中国落后贫穷,国人愚昧无知,清政府腐败无能。为改变这一现状,黄乃裳与众友人一起致力于兴学教育。年黄乃裳一行人在福州创立福音、培元、英华三所学院,积极为福州教育发展四处奔波。

投身科举,变法失败

这时的黄乃裳感觉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力挽狂澜,感慨空有远大抱负却毫无施展之地,决心投身科举进入仕途,期望影响更多人。光绪三十年,黄乃裳科考中举,如愿在官场上拥有一席之地。

年,国家正内忧外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黄乃裳的三弟黄乃模与爱国名将邓世昌一起为抵抗倭寇为国捐躯。随后清廷战败的消息传遍全国上下。

黄乃裳听到如此噩耗悲痛万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痛下决心弃八股从新学,积极与当时倡导新学的康有为等维新人物结交。在这些人的影响下,黄乃裳与康有为等人一起参加公车上书运动,并创办《福报》试图用舆论宣扬维新思想。

年,黄乃裳上京参加会试,和众维新人士一起八次上书光绪请求维新变法。

在众有志之士的推动下,黄乃裳满腔热血投身到变法当中。反对变法的旧派人物代表慈禧很快以迅猛之势予以打压,黄乃裳等人被清政府追捕。一时间,被满城通缉的黄乃裳走投无路,只身潜往上海才得以侥幸逃脱,后辗转回到福建老家。

逃亡海外,建立新城

回到福建的黄乃裳虽深陷囫囵,但仍心系民生。年,慈禧派清兵对黄乃裳等参与维新变法人士进行围追堵截,万般无奈之下,黄乃裳携家眷一路逃亡到新加坡。

已下南洋的黄乃裳陷入困顿当中,这时一位海外侨胞告诉处于迷茫中的黄乃裳,有一个叫沙拉越的小国正大力鼓励华侨移民。

沙拉越如今隶属马来西亚,当时的沙拉越地广人稀,大片荒地无人开采。沙拉越的拉者为解决这一问题,便颁布大量优惠政策,鼓励华侨移民此处,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黄乃裳经古晋的闽南籍华人甲必丹王长水举荐,拉者见到黄乃裳后立即对他委以重任。

年,黄乃裳被任命为沙拉越的港主,接手管理此地。黄乃裳来到沙拉越一个名叫诗巫的地方,发现这个地方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耕种。他突发奇想和拉者订下垦约,随后着手招募农工开垦荒地。

同年9月,黄乃裳动身前往福建,在回闽途中偶遇孙中山。和孙中山倾心交谈中,黄乃裳将这一想法告诉孙中山,孙中山听后表示对他极力支持。黄乃裳大受鼓舞。

回福建后,黄乃裳相继在闽清、古田、闽侯等地招到多人,随后先行带领91人个同胞远赴南洋出国垦荒,经新加坡抵达沙拉越。第一批华人成功到达沙拉越后,黄乃裳又先后带领两批同胞移民沙拉越,最终在年7月,总计名同胞来到沙拉越。

随后,黄乃裳将诗巫命名为“新福州”,相继向拉者借贷4万在新珠山搭建6间亚答厝作为农工住所。

将众多同胞安顿好后,黄乃裳给每位同胞分配5英亩地让他们种植庄稼。初来乍到的同胞们因水土不服很多人都患上疾病,在黄乃裳的鼓励下,同胞们和他一起咬牙挺过难关。

黄乃裳事必躬亲和同胞们一起摸索耕耘技巧,险些得病客死他乡。

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异国他乡,黄乃裳和同胞们共同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开垦亩亩良田,并在这里修建学校和商店等公共场所,同胞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这在海外是一大奇迹。

经过4年的辛苦建设,黄乃裳将“新福州”打造成一座新城,这里经济兴兴向荣。正当所有人都在这里安心工作和学习时,政府打算在这座新城开设赌场和贩卖毒品。

黄乃裳自然不愿自己苦心经营的“新福州”被毒品和赌博给玷染,便极力反对。黄乃裳的不配合引起政府的强烈不满,政府以经济手段迫使黄乃裳屈服。黄乃裳自是不肯就此作罢,于是他愤然卸任港主之职,将管理“新福州”的工作拱手让给美国牧师富雅各。自己悄然回国。

黄乃裳走后,福州移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诗巫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如今诗巫已是一片繁荣,这里生活的华人经过代代相传,仍说着一口闽南语,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

黄乃裳回国后,继续为国贡献,致力于祖国的教育和农业事业。年,黄乃裳病逝在闽清城关梅城镇。

在诗巫,人们为了纪念黄乃裳特建立纪念碑和纪念公园。正是黄乃裳的创举,这群从闽南来的移民才能远离战火的纷扰,在这片土地得以安宁地生活下去。经历一个世纪的变革,当初的黄乃裳一个念头让众多移民在这里生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华人从未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文/赵贺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7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