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古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城内古建林立,真实的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平遥古城内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平遥县衙,其大堂内有一块特殊的石头,据说在古代十人见到九人害怕,专家们也表示这就是古人不爱打官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石头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古代社会中,坊间一直流传这这样一句话,即“饿死不做盗贼,冤死不打官司”。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背后的深意一般人都不明白,前半句说明了古人讲究颜面和气节,而后半句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一个人被冤枉还不原打官司呢?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看过古人打官司洗刷冤屈的桥段,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史实,因为古人通常靠民间调解解决纠纷,并且在他们的观念中打官司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古人很少对簿公堂。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打官司要花钱,甚至有人说“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在如今社会,国家都大力倡导法治,从上到下也一直学法和用法,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要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这一点也和古代社会有很大差异。虽然在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皇权和官权往往都凌驾于法律之上,更重要的是古代法律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替百姓伸张正义,因此老百姓想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比登天还难。总而言之,古人不爱打官司,我们在平遥县衙中也可窥见一斑。
平遥县衙在平遥古城的中心,据县志记载其始建于北魏,后历经战火和地震被毁,又在明代和清代多次重建和维护,因此现如今也依然保存完好。县衙的布局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包括县衙署大门,赋役房,大堂院,六部各房和刑房等建筑。专家们表示,平遥县衙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得最完好的明清县衙,让我们对古代的县衙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甚至通过县衙的陈设能感受到威严之气,尤其各种刑具让人不寒而栗,一时间竟然分不清县衙究竟是为了伸张正义,还是为了恐吓百姓。在县衙的大门外,还有一面伸冤鼓,据说这面鼓只能敲三次,少敲了不管用,多敲了挨板子,因此古人都是敬而远之。
最有意思的,在县衙的大堂中,也就是审理案子的公堂,正对着县太爷桌子的正前方,有两块被磨得黝黑的大理石,一左一右分列在两侧。文物专家们表示,这叫做“跪石”,顾名思义就是下跪的石头,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百姓见到县太爷都要下跪,更何况是对簿公堂的人呢!通常,原告跪在右边的跪石,被告跪在左边的跪石,而且怎么跪还有讲究,两个膝盖都要正在好跪在石块凹陷处,如果跪的不标准,就先打几下板子再审案。两个凹陷处相距约16厘米,如此一来跪在上面双腿就并不拢,而是分开的状态。现如今,我们都不用跪,如果能体验一下就会发现十分难受。
在县太爷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原告和被告都要一直这样跪着,中途也不能起来,甚至乱动一下都会挨板子。一般来说,审理一次案子需要1-2个时辰,也就是2-4个小时,因此原告和被告都会跪得十分难受,最后等县太爷让他们起来的时候腿都麻木了,要过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最要命的是,如果在此过程中原告跪的受不了,他甚至会告诉县太爷要求“撤诉”,以求快点结束,如果是被告受不了,他甚至会认罪,即便是被冤枉的他也认了,为的就是快快结束跪石要命的折磨。
尤其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跪石上跪几分钟就受不了,因此很多老人对县衙和打官司都很抗拒,而一些年轻如果尝过了跪石的苦,下次即便被冤死都不会再去打官司。就这样,跪石成了古代百姓伸张正义最大的障碍,因此他们都愿意找人调解,或花钱息事宁人,而不愿跪在公堂上。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中,“跪石”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法律保护自己,而平遥县衙还保留着“跪石”也是为了警示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让法律成为摆设。
参考资料:
《平遥古城》作者:董培良,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