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乐清市的6种传统民俗

临床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fk/mipso_5464402.html

1.南岳灯会

东海之畔的南岳镇向有农历正月“十五闹龙灯”“十五庆元霄”“二十关灯”的传统风俗,其间表演高跷、抬阁等民间技艺。在这些活动中,“洋油炮”成为一绝。据了解,该地高跷、抬阁的习俗从清末开始(比蒲岐镇略迟)。而“洋油炮”却是在八十年前从台湾引进的。

年,南岳杏三村有一位善于经商的南货店掌柜吴玉屏先生,他得知大陆与台湾可以通航交易的信息,遂会同村民数人,合伙出巨资购置了一条多担位的“金万泰”货轮,经常往来于台湾基隆市做大米、铁板、红(白)糖、煤油生意。他们每次到台湾后,均要卸货、装货数日,伙计们也多次碰上台湾居民热闹的喜庆习俗。其中,该轮员工吴东奶对台湾人节日活动中的“洋油炮”大感兴趣,其曾多次登岸精心观看,并掌握“洋油炮”的构造和操作方法。

“洋油炮”的构造是一根长2米,直径14厘米左右的青茅竹筒,内装洋(煤)油,其口紧塞棉球,在后头挖一小洞点火而喷发,是简单手工制作品。他看在眼里,想在心中,亦感家乡南岳每年节日里何不配发洋油炮来增辉添色。那年年底返家后,便自行试制成功了一门“洋油炮”,后与人采来茅竹,赶制了数门“洋油炮”,在正月龙灯节中表演,顿使家乡的节日倍添了热闹气氛,人们无不拍手叫好,称赞这东奶公为家乡做了好事。

从那时至今,南岳每年灯会活动均有别具一格的“洋油炮”表演。所以现在人们都说,南岳灯会中的“洋油炮”也是民间传统技艺,是当年那位东奶公从台湾带来的。

2.乐清斗歌

斗歌,又名对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乐清民间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西乡)才珠联璧合。

斗歌形式设东西二台,相距四五米,两人对唱,西边的叫坐台,东边叫陪台。坐台一场(一个夜晚或一个下午)直唱到底,陪台约唱个把钟头,赵钱孙李轮唱。每场开头,先唱山歌,叫做“前有山歌来引路”;后唱传书,均由陪台先出题目,坐台奉陪。唱时以鼓声加强气氛,唱一句后敲五下鼓:“咚、咚、咚咚、咚”,好比戏曲的过门。山歌四句一段,每句七字为准,也可破格;传书不受唱句约束,可任意发挥。然而都要遵循“斗”的意向,往往唇枪舌剑斗得难解难分,一气斗到不知东方之既白。

山歌题材广泛,体裁纷繁无定式,艺人们凭着自己的才华,搜奇抉怪,编出神妙的词句来取胜。但是必须通俗、押韵,字字明白,声声入耳,唱起来好懂好听,紧紧扣住受众心弦,充分展示斗歌的独特风格和优势。

山歌内容大致描述风景、习俗、地理,也有唱文字、科技、时事等。

3.乐清花鼓

天络瓜藤长又长,打花鼓囡是你娘;日里教你打花鼓,夜里教你做衣裳。

这是乐清打花鼓的一段唱词。

乐清打花鼓是民间传统曲艺,从前风行地以乐清为中心,向周边的永嘉、温州市区和瑞安辐射,乐清西乡最活跃,因为它是以这里的方言唱的,花鼓艺人也多出于此地。

乐清花鼓系女性单身表演,形式是这样的:演唱者左手腕吊一面小锣,手指握着敲打用的竹片,腋下夹一小鼓;右手持鼓槌兼做道具,坐着唱。唱时先敲锣鼓过门:“哐、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哐”是锣与鼓的合击声,“咚”乃单鼓声。过门敲过后接唱曲调,四句一段,每句唱词以七言为准,但不限死,只要顺口、明朗即可,要避免脱离调式。

唱一段后,又敲过门,反复演唱。虽说旋律单薄,但声腔流畅,吐字清晰,一声声送进听众耳朵,让你听饱,连汤连卤全“喝”下去。

据人们一代代流传推测,乐清打花鼓已有多年历史。它起因于灾民上门唱乞。往昔经济困难时期,常见打花鼓艺人串家走户卖唱,讨些粮食。不过这种卖唱与行乞有所不同,一是花鼓艺人穿戴整齐,好比走亲戚的宾客;二是唱毕从不开口乞讨,给把米或番薯干就收,不给便走。在人们眼里,花鼓艺人并不卑贱,故尊称“妈”或“婶”,还热情端凳招呼她坐;不懂事的孩子若叫她“讨饭人”,则会遭到大人呵斥:“真没规矩!”

上门打花鼓一般唱几段吉祥的开篇就停,如果是大屋住户多,常有人叫她再唱,花鼓艺人便转唱故事。故事情节吸引人,连隔壁邻居都过来听,那么报酬自然也就不薄了。有些声色俱佳的艺人,大户人家做喜事特地请她来唱的也有;夏天乘凉无聊,大家凑些钱,叫打花鼓的唱几段取乐,亦不鲜见。唱的题材多是民间传奇,如《高机织绸》、《方卿见姑》、《卖身》等男女爱情、除暴安良、劝人行善的内容。

建国初期农村俱乐部遍地开花,县、区频频组织文艺会演,其中都少不了打花鼓节目。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花鼓艺人队伍中也不乏明星大腕,她们口齿灵清,音色优美,表情生动有度,当年有个叫“翔金垟妈”的唱得非常出色,至今还众口皆碑呢!

4.乐清档龙

“湖埭划龙船,划到麻园……”这首民谣在乐清广为流传。其中的“湖埭”就是指乐清市翁垟镇前湖埭村,“龙船”指的是以首饰龙为引导的档龙。

乐清乡风纯朴,尤以元宵节前后滚龙灯最能体现。鱼灯、龙灯、狮子灯、走马灯、档龙灯等轮番上场、走街串巷、敲敲打打好不热闹。

正月初三到十七正是闹龙灯的最佳时候。每天都有队伍扛着档龙和手栻龙在村子里穿梭,锣鼓开道、威风凛凛。

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七晚上(各村不一)。夜幕完全降临的时候,长长的队伍由大道上走来,村里男女老少便涌到了田头。待走近时,烟花腾空而起,和鞭炮声响成一片。在黑黢黢的田野里,老人孩子脸色肃穆、徐徐前进。在一河边,孩子们将手中的冥灯扔进火堆,拔腿就跑,唯恐邪恶扑身而来。

紧接着,队伍撤离,回去烧龙。在一庙宇内,早已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大家手捧燃香无比虔诚。档龙被抬回原位,保存好以供来年再用;而手栻龙则被请到庙内,众人向祖宗供奉后焚烧,进行“收殇”,所谓“送龙上天”。在一片火光和烟花、鞭炮声中,众人急急撤离,“咣当”一声大门紧闭。三天以内,不准开门,整个活动便告结束。

档龙:主要流行于柳市、翁垟镇一带。它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正档30多档,连成一条长25—30米的档龙。龙头龙尾处各装有三至五个木雕小亭子,亭中雕塑2至7个人物。节与节之间,用榆树雕成档肖,肖上又有3至5个人物,每一组人物皆成一出戏。正档和档板上也雕有浮雕纹样,档龙全身无处不雕。这些全出自民间雕刻工艺名匠之手。每档板中间,有一盏档灯,灯前立一骑兽人物像,灯后有午门旗麾。

翁垟镇前湖埭村手栻龙是从乐成镇某村定做的,而档龙却是村里很久以前留下来的,长33米、重多公斤、共16节。据说价值50余万元,可能是我市最重的一条。

手栻龙:也称首饰龙。它将古代的书画、剪纸、雕刻、刺绣、彩塑艺术和传统的编织、彩扎、糊裱工艺及木制齿轮传动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集众多艺术之大成,融各家精彩于一身,深深地体现了乐清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明代对此灯已有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裁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

5.蓝夹缬技艺

夹缬,《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绵、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夹缬印染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技艺,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人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珍藏品。至元、明,夹缬向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温州蓝夹缬,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植株所制)为染液;表现以晚清至民间时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文情节为主要纹样,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现成为中国传统染织品中以戏曲人物为主要纹样的唯一孤列。温州蓝夹缬技艺,有实物可查的,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温州地区,至今温州市下辖的苍南县、乐清市、瑞安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从工艺流程来说,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其中,乐清以靛青制作和印染为胜。

乐清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乐清城北、白石一带坡高、水好、气候及土壤适宜等优势,所以在蓝靛的种植方面尤为出名。乐清的蓝靛出现至少有多年历史,明永乐《乐清县志》对当地明代时期种植靛青就有明确记载。另据记载,当时蓝靛的种植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入,晚清时期不少赚了钱的人家到处买田,如城北乡黄檀硐村的太祖爷们最多时仅水田就有多亩。一直以来乐清中雁荡山及黄檀硐村所产的靛青,以其质优色佳为当地及周遍地区众多蓝夹缬染师所称赞。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师必云集黄檀硐村,争相预定。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当时仅仅白石中雁一带就有多户人家种植蓝靛达上万亩。

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几个步骤,打靛过程要求高,讲究技巧。同时乐清的蓝夹缬印染也十分红火,鼎盛时期几乎每个乡镇都有染坊,经济较好的乡镇达十几个到二十多。印染是蓝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就是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过程。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参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纹等过程。蓝夹缬印染程序烦琐,工序精致,技艺要求高。目前,在我市还有数位老人熟练掌握蓝夹缬印染技艺,传承着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

6.龙灯庙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方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农历正月的龙灯庙会各地都有特色。如虹桥一带,蒲岐镇有抬阁、千秋;杏湾有高跷、焰火。相传几百年来,黄塘殿每年农历正月都举行一次龙灯庙会,庆风调雨顺,祈国泰民安,此举一直延至年强台风摧毁大殿而中止(殿宇以后已在原址复建,但庙会未恢复)。

黄塘大殿,原为七社(村)合建的地方神殿,主神乃缪四侯五。时有“七社人建个殿,给黄塘人做体面”之说。昔日,每年农历正月,七村轮流举行龙灯庙会。正月十三从大殿出龙,彩龙共九段(含龙头龙尾),龙头制作最为气派:背上两侧有工整、细致的白色扶拦剪纸,两条龙角后弯,两个龙有“日月”字样的园圈翘前摇曳;浓密的红黄绿镶边白色龙须飘然下垂。制作彩龙工艺精深,尤其是龙头,一般艺人莫为。黄塘首推周丕岳先生(已故);其次是他的长公子周宏琳先生,次公子周宏魁先生(已故)。后起之秀有周名魁先生。一个龙头约八十市斤,故挚龙头者须强壮、灵活,他不仅能举得起,还得滚动跑步。至于执中段龙和龙尾者,要求稍低,但疾走能力也要强,毕竟要跟得上龙头。

旧例游龙七天,至正月二十则是盛大的龙灯庙会,规定每户至少一盏花灯,正月二十之前要制作完毕。时黄塘二百多户,花灯起码二百余盏。至二十晚上二百多盏花灯聚集,殿内殿外一片光明可热闹了,七时开始,从大殿出发,游龙前面开道,接上是花灯队伍跟随:猴子灯、鲤鱼灯、狮子灯、蝴蝶灯、走马灯等等,争妍斗艳,不胜枚举;紧跟上是各类戏出:开路神、七星五鬼、十二花神、“抬大木贡”“卖花扇”“走南洋”……约三百米长的队伍沿着规定的迎灯路有条不紊地游动,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光艳夺目的七彩长虹。观赏的男女人群井然有序地站在各处路口两旁,或喝彩、或嘻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至深夜十二时左右,接“迎灯路”游完,回归大殿,整个庙会落幕。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3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