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长三角,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顶层规划。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对外公布,让这一区域的未来更加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
这组数字在今天官方、非官方的报道中出现多次,以此证明各城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不可否认,在一个区域中,不同城市担当的作用和责任不同,也有龙头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之分。但仅从个体城市的竞争角度来解析这份纲要,观测长三角板块的未来发展是否有些局限?
此前早有解读,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在于“高质量”和“一体化”。比如在此次《规划》中,区域协调方面,强调的是一盘棋整体谋划,透过跨区域合作,达到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在民生共享层面,提到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无论居民所在城市大小,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比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
尽管竞争激励着城市的发展,但当下,尤其是在长三角这类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板块,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拆除“人为”的壁垒,提高区域整体的效率,将蛋糕做大,达到提高各城市发展水平的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
关于三省一市的大致“分工”,昨天城叔已有所介绍,今天继续看这些城市之间的“合作”将有什么变化?
01
首先是交通。对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断头路”是梗阻长三角大流通的痼疾。
早在年6月,沪苏浙皖签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省界断头路的打通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年,仅上海与浙江平湖、嘉善之间的路桩已拆除20余处。
此次《纲要》的发展目标提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
目前,长三角已是我国高铁网络相对发达的地方,许多中小城市在高铁周围建设高新产业园,例如湖州德清县、嘉兴市等,高铁无疑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长三角的铁路网还将进一步加密,《纲要》提出“到年,铁路网密度达到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
除了已规划、已开工的铁路项目,《纲要》表示还将推进这些项目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沿淮、黄山-金华、温武吉铁路、安康(襄阳)-合肥、沪甬、甬台温福、宁杭二通道”,并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等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
以都市圈的视角来看,随着城市间市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在长三角,更多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将形成。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也正是长三角发展的一个目标。
除了硬性的流通渠道——道路,软性的要素流动渠道也需要打通。《纲要》指出“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在要素市场一体化方面,具体提到四点: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产权交易市场。
从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