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对永清人生产生活的影响
柳编产业
在永定河下游两岸,曾经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柳编,这项生产源于永定河两岸种柳护堤的历史。早在明朝时,永清地区就已经有了种柳护堤的记载。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巡视永定河,也曾两次下谕旨,要求近堤、软滩以及近堤的村庄种植柳树,还写下了堤柳诗,教大家怎么种堤柳,这些都推动了永清一带柳编产业的发展。
在清乾隆四十四年的《永清县志》中,章学诚也对永清韩村一带的柳编产业做了详细的记载,据说当时永清堼上村编升织斗最有名,为了技术保密,全村人相约,传男不传女。抗日战争时期,永清的韩村和安次的茨平,这两个村还为争夺韩村柳编市场,曾经发生过血拼事件。
林果产业
对于永定河发水,永清老百姓总结了这样的话:“走泥不走沙”、“勤泥懒沙”,意思是在洪水行进的过程中,沙子先沉淀,泥直到洪水快走了才沉淀。所以,同样是永定河洪水,洪水头上造就的是肥沃良田,半路途中就是沙壤土。
因此水头上的良田就发展起了蔬菜种植业,永清的菜园、北园子、孟家园子等村,在清代就是很有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尤其是北园子,黄芽韭菜种植历史悠久,在北京、天津都很有名。
永定河造就的沙壤土则孕育出了果树。永清人把这种土叫做“沙里藏金”或者是“蒙金地”,因为这种沙壤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在太阳底下一照,闪闪发光。这样的土不适合种植庄稼,因为沙壤土不保水不保肥,庄稼根系浅,吸收不到营养,但却非常适合种果树,因为果树的根系深,可以伸到胶土层吸收营养,表层的沙壤土又疏松透气,因此这种土壤长出的水果特别好吃,皮薄色艳,含糖量高。长期种植果树,既可以治沙,又可以改良土壤,让质量不好的沙壤土变成肥沃良田。不光永清,整个永定河两岸的老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整个永定河流域就是一条大水果带,这是永定河两岸的老百姓自发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产方式。
其他特色产业
永定河边的林果产业,还衍生出了烧炭产业、柳杆产业以及永清的核雕产业。在中国文玩市场上,有八成以上的核雕都是来自永清县。年,永清县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核雕之乡”称号。
在永清即使是最恶劣的盐碱地,也孕育出了特有的产业——烧碱熬硝。别小看这个产业,同样也养育了很多永定河子孙,很多村都是因为这个产业得名,像永清的东、西碱场,碱铺等村。
永定河对永清人生活习俗的影响
衣——土裤子
永定河边上的孩子几乎都穿过同样的衣服,那就是土裤子。不光孩子穿土裤子,在过去,永清地区的很多妇女分娩生产时,也是在沙土上。所以说,永定河的孩子都是沙土里生、沙土里长。
食——二八席在永定河边上的地区有一种席面,叫二八席。过去永定河故道在永清县内是南北走向经过的,于是就把永清分为了河东、河西两个区域。一河之隔,种植习惯却不一样:河东人爱种白薯,所以村村漏粉,做焖子、做假菜、做粉条,因此河东的二八席就是焖子席;河西人爱种黄豆,所以河西的二八席就是豆腐宴。
二八席甚至还影响到了永清人的语言。过去有一个儿歌,叫“八个盘,八个碗,八个包子滴红点”,说的就是“二八席”。后来人们常常用“七个碟子八个碗”来形容吃得非常豪华,也是源于二八席。
住——板打墙房和柳杆子房永定河发水,常常是一夜之间,整个村子都淤在地下了,人们只能重建家园,在这种情况下,永定河两岸的人住什么房子呢?板打墙房和柳杆子房。板打墙是纯用土堆出来的,柳杆子房是中间夹柳树杆子,外面糊泥。
另外,越靠近永定河边的村子,房台就越高,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洪水,直到现在这个居住习惯还一直保留着。除此之外,家家院子里都喜欢搭几个高架子,把粮食和贵重的东西放到架子上,为的就是一旦来了洪水,这些东西不会被淹。
行——出行礼仪
在永清、安次这一带,因为永定河频繁改道,形成了很多河堤,人们在出行的时候,总要上下坡,因此人们就形成了一种行路礼仪,叫下坡让上坡。
除了行路的礼仪,过去背河的也有礼仪。因为永定河是季节河,有时候水浅,一两个行人,就要靠背河的背过河。因为背河人夏天都是光着背,在背大闺女小媳妇的时候,不能正面对着人家,接钱都得背着手接,这就是背河的行业礼仪。
永定河对永清人性格的影响
永定河对两岸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永定河流域是典型的农业文化,因此这个流域的人也有着典型的农民性格、农民气质:踏实淳朴,为人实在。
永定河频繁地发水,人们一遍遍重建家园,这个过程也造就了永清人坚韧、能吃苦的性格。另外,永定河始终伴随着移民,移民的过程,是融入、吸纳的过程,这又造就了永清人的包容、肯吃亏、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永清的惠济场村,据说就是因为当年发水,几家人搬到了高处,相互帮助才生存了下来,所以叫惠济场。一河永定,千年滋养。流淌万年的永定河不仅对所流经地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形成的永定河文化更是滋养了沿岸人们的血脉,生生不息。
来源:永清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