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对于蔡伦的故里,原桂阳郡治所郴县(今郴州)、耒阳县、郴县西部今桂阳县,都拥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文献典籍、古迹名胜,完全可以解开死结,共享“蔡伦故里”的历史文化资源。
“故里”,词义为:故乡、老家。从珍贵的历史典籍记载和权威的工具书考订来讲,纸圣蔡伦的故里,即东汉桂阳郡(治所郴县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后汉书》的《蔡伦传》明确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1]但长期以来仍有些问题,尤其原桂阳郡两个属地对蔡伦故里的具体地点争论不下,需要进一步研讨、商榷。
一、《后汉书·蔡伦传》立传只记传主故里郡名的奥秘
首先,现代一些人包括有的学者就认为,《后汉书》中有的宦官的故里记到了县,而蔡伦的故里只记到郡,因此不太理解。这要通览《后汉书》的纪传。
1、《后汉书·蔡伦传》行文合符汉代传记规范格式
按《后汉书》纪传的简明行文格式,凡都城、侯国封地、郡治与县治同城的传主,记大不记小,即记郡名省去县名。因为是在京都、宫里,来自五湖四海,已有档案,作记没必要郡县同城者还重复到县;再,简牍空间有限,字多增加麻烦;又,缣帛难织贵重,内容多了篇幅大成本高。规范行文格式,一体执行。如《宦者列传》共计9条目14个宦官,其中除了蔡伦,还有3个也只记郡名:“单超,河南人”,即东汉京都、河南尹洛阳城(今河南洛阳市)人;“张让者,颖川人”,即颖川郡治所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人;“赵忠者,安平人也”,即安平国治地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人。故,《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记录蔡伦桂阳人,属于普遍现象,合符东汉传记规范格式。
2、《后汉书·蔡伦传》表述合符口头称谓习惯
当时的郡等同于现在的省,就如今天人们出了本省,在外地表述里籍、互相问及家乡或自报家门、介绍他人,首先都是说“我湖南人”,或“他河北人”。参加相关比赛,选手代表的单位只记省。就是填表,也绝不会先填县或只填县,都是先郡后县。那,东汉有两个桂阳:桂阳郡、桂阳县(即今广东连州市),人们是否会糊涂蔡伦的故里究竟在郡里还是在县里?完全不会。除了同乡必要分清县、乡外,旁人绝不会没事找事,说明郡、国即可。所以汉代桂阳县今连州市从不争论说蔡伦故里在粤北连州。因此,《后汉书·蔡伦传》明确表述蔡伦为桂阳郡人,属于常识现象,合符从古至今人们的口头称谓习惯。
二、《后汉书·蔡伦传》与当代工具书的说法权威正确
1、《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故里的记载具有权威性
《后汉书·蔡伦传》的作者范晔为晋末人、南朝刘宋王朝的尚书吏部郎,曾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宣城太守;作为高官,他熟悉汉魏晋南北朝的宫廷、朝政、历史、文化;《宋书》专为他立传。宋文帝元嘉元年(年)因事触怒彭城王刘义康,“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2]这反而成就了他著名史学家的声誉,因为他凭籍的是前代前朝多本《后汉书》,不靠孤本。一个“删”字,道尽了他爬梳剔抉、去伪存真、精研细凿的艰辛过程;“不得志”,揭示了他同司马迁一样是孤愤之作,严谨著述;“一家之作”证实了他终成正果的大师威信。唯如此,《后汉书》才能超越其它众家《后汉书》,经过一千五百多年检验,跻身二十四史,被历代公认为经典信史。因而,巨著《后汉书》关于蔡伦的故里桂阳郡的记述,是权威的。
2、《辞海》对蔡伦故里的记述符合法度
大型工具书《辞海》对蔡伦的故里,记为“蔡伦(?-)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市)人”[3]这个记述,是严格按《东观汉记》《后汉书·蔡伦传》关于蔡伦故里的记载来承续的。从蔡伦所处年代迄今将近一千九百年,换了10多个朝代和数不清的朝廷政权,桂阳郡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辖县范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蔡伦终究是东汉人,那今天应怎样记述其故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按照体例还是尊重历史,无论依据典籍还是囿于篇幅,工具书都必须要从法度的层面进行简明扼要的客观记述。不能迎合一时一地需求、利益,今天这明天那,改过来划过去,连历史真相都不管、稳定性都不要。只有按历史沿革的真实原貌记述,后世的任何变化都无法干扰人们追根溯源。有人指责工具书把蔡伦的故里写错了,实在是缺乏历史、编读常识。《辞海》所记述的“蔡伦(?-)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市)人,”精要正确,东汉桂阳郡郡治为郴县,也就是南朝至今的郴州,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因楚义帝建都郴县,故而定郴县为桂阳郡治所,以治理南岭与耒水、舂陵水流域。《汉书》《后汉书》早已载明,属于中央王朝的法定政区。《辞海》从史学、地理角度指明蔡伦故里的古今范围,以便读者对照,错在哪里?因此,《辞海》对蔡伦故里的记述符合法度。
3、东汉桂阳郡行政区划与蔡伦故里
如上所述,蔡伦故里为东汉桂阳郡;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东汉桂阳郡之大,蔡伦故里的具体地点在郡中哪个县?先看《后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高帝置。上嶺山。在洛阳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三。郴有客岭山。便,耒阳有铁。阴山,南平,临武,桂阳,含洭,浈阳有苲岭山。曲江,汉宁永和元年置。(1)”按汉代体例所定“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1)”故,郴县为桂阳郡治所。
由是可知,东汉桂阳郡、治所郴县辖区之大,纵跨南岭南北(郴有客岭山,即纵跨五岭第二岭的骑田岭)。“十一城”也就是11个县,包括今日粤北韶关全市(古曲江、浈阳)和清远市部分(古桂阳、含洭)。前面提及,当时的“桂阳县”即南岭南面的今广东连州已可排除。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南岭北面、桂阳郡治所郴县及所属各县,哪个最具备资质?
三、原桂阳郡治所郴县与属地耒阳、桂阳的各自表述
南岭北面的桂阳郡6个属县,按史籍、志书、相关文献的记载,与蔡伦事物相关的,有郡治郴县、耒阳县、郴县西部今桂阳县3处具备资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活跃、学术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文史工作者,对蔡伦的故里提出某些异议,属于正常现象。
1、桂阳郡治所郴县无主张
桂阳郡郡治郴县虽具备一定的资质,但早已切割了对蔡伦故里的主张(后面叙述),也没留下物质文化的证据。目前,原桂阳郡耒阳县、郡治郴县西部即今桂阳县,都主张本地为蔡伦故里,两家在讨论地方志时爆发强烈争论,此后各执一词,争议不休。
2、原桂阳郡耒阳县的表述
原桂阳郡耒阳县今为耒阳市,《耒阳市志》序文提到“耒阳人文荟萃,贤俊辈出,历史上的罗尚书章,蔡龙亭敬仲……”[4]4,“总述”中明确指出“耒阳是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4]2“人物传”中第一位即“蔡伦”,指出“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县人,故宅在今耒阳市区蔡子池畔。”[4]故,耒阳县拥有最有利的证据,即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蔡伦宅、蔡伦墓(衣冠冢)、蔡子池、石纸臼等。
3、原桂阳郡治郴县西部今桂阳县的表述
今桂阳县本为原桂阳郡治所郴县属地(今郴州市11县市区皆由古郴县逐一析出),在郴县西部。目前所知相关文献与志书明确记载其政区析出郴县,在东晋由荆州都督陶侃分立为平阳郡、县,至南北朝陈文帝时废,又省入桂阳郡治郴县;唐代北宋设桂阳监同县,属郴州桂阳郡;南宋设桂阳军同下州,元明清分设桂阳路、府、州,民国设县至今。
《桂阳县志》在“概述”中也指出“桂阳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桂阳传闻是东汉发明家蔡伦的故乡”[5]6,第二十五篇 人物——“传略”中,专门立蔡伦传“蔡伦(?-),字敬仲,生年失考,东汉桂阳人……”[5]桂阳县拥有蔡伦井、《蔡氏族谱》等(石纸臼已失,蔡子坪仅留地名)。
四、对《耒阳市志》、《纸祖千秋·考据篇》文章的解析
1、对《耒阳市志·总述》差错的解析
《耒阳市志·总述》说“汉文帝二年(前),置桂阳郡于县境耒水东淝水南,东汉建武时徙桂阳郡于县城,县郡同城。”[4]3这样叙述,西汉、东汉的桂阳郡郡治就都在耒阳,而不在郴县了,志书不能如此轻率。让我们看看工具书叙述,旧版《辞海》(年初版)对“桂阳”的解释4条,第一条“郡名。汉置;隋唐尝改置郴州;宋曰郴州桂阳郡;元废。故治在今湖南省郴县。”[6]今版《辞海》对“桂阳”的解释4条,第一条“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辖境约当今湖南耒阳以南的耒水、舂陵水流域,北至洣水入湘处附近,南包广东英德以北的北江流域。三国吴以后缩小。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郴州为桂阳郡。”[3]对照《辞海》条目,《耒阳市志·总述》显然有误,根据不足;如果在“汉文帝二年”、“东汉建武时”后面各加上一个“曾”字,就不会犯常识性错误。
2、对《纸祖千秋·考据篇》几篇文章的解析
年耒阳市组织编辑出版了《纸祖千秋》一部厚书,将涉及蔡伦的方方面面摆到学术大堂上,作了敞开式研究探讨,获得了一批颇为可观的成果。美中不足的,是考据篇收入的《蔡伦年谱简编》、《一场多余的争论》、《蔡伦籍贯考辨》、《蔡伦的籍贯》4篇文章,存在先入为主、考据不严、信口开河的硬伤,很有必要进行商榷。
(1)《蔡伦年谱简编》开头写“公元63年癸亥汉明帝刘庄永平六年;蔡伦事略:是年六月十二日,出生于桂阳郡治城南,即今耒阳市城南蔡侯祠,原为蔡伦产业。”[7]与《耒阳市志·总述》说“东汉建武时徙桂阳郡于县城”,两文矛盾。东汉建武年在公元25年-57年。此前王莽篡政,改桂阳郡为南平郡、郴县为郡治宣风县、耒阳县为南平亭即县、乡的下级单位(10亭为1乡)。刘秀起兵反王莽,天下混战,一些郡太守或扩地盘或据郡自保;公元23年王莽死,南平郡太守张隆恢复桂阳郡、县名称、建制,把郡治从郴县迁耒阳,凭耒水对付豫章郡乱军。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公元29年,桂阳太守张隆与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等,相率遣使贡献,表示仍然忠于刘姓皇室,被刘秀悉封为列侯;湖湘全境重归东汉,桂阳郡太守张隆将郡治迁回郴县。
所以《旧唐书》记载是“郴,汉县,属桂阳郡,汉郡理所也。后汉郡理耒阳,寻还郴。”[8]宋代祥符《郴州图经》序“汉高祖二年,分长沙南境立桂阳郡,领县十一:郴、临武、南平、便、耒阳、桂阳、阳山、曲江、含洭、浈阳、阴山……后汉因之。”[9]《读史方舆纪要》也记“汉初,置桂阳郡。后汉因之治郴。刘昫(唐末五代两任宰相)曰:后汉尝移郡理耒阳,寻还郴。”[10]一寻为八尺,公元23年-29年正好8年;至公元63年蔡伦出生,桂阳郡治所早已迁回郴县30多年了,如果要说蔡伦出生于桂阳郡治城南,那当然不在耒阳而在郴县。故,桂阳郡治虽曾迁过耒阳,但时间短暂,更不在蔡伦活着时段。
(2)《一场多余的争论》(下简称《争论》)认为“通览《后汉书》列传,可以看到《后汉书》作者范晔写列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凡传主籍贯的郡县同治者,只写郡不名县,如‘张让者,颍川人也’……等等;凡传主籍贯的郡县不同治者,则既写郡又写县,如‘郑众字季产,南阳槯人也’……显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属于前一种情况即郡县同治的模式。这说明蔡伦出生的那个县当时与郡同治……由此当知,‘桂阳人也’即桂阳郡耒阳县人也。”[7]这段话有两个问题需明了:“‘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属于前一种情况即郡县同治的模式。”照此说,蔡伦就是郡治所在地郴县人。而“蔡伦出生的那个县当时与郡同治”一句也有问题,因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没有“蔡伦出生的那个县当时与郡同治”的定论。又因当时郡县同治,是郴县而非耒阳县。全文避谈当时桂阳郡治所在哪?只说郡县在蔡伦时同治耒阳,与《蔡伦年谱简编》同样错误。
(3)(《蔡伦籍贯考辨》认定“桂阳郡是汉高祖二年(前)分长沙国南部地设的郡,其郡治西汉在郴县(今郴州市),东汉在耒阳县(今耒阳市)。”[7]这个断语问题更大,将整个东汉的桂阳郡治所都说成耒阳县,所以就“终蔡伦之世耒阳一直是桂阳郡治所在地,故《蔡伦传》中‘桂阳人也’的桂阳,只能是指桂阳郡治所所在地耒阳县(今耒阳市)”[7],这是很不学术、不公道的论证,以错误前提为依据,进行错误论述,强行得出错误结论。这样无视或藏掖对自己不利的论据,就失去学术探讨的意义了。《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和帝在位时(89-),桂阳郡太守许荆“尝行春到耒阳县”[1],仅此一条就是桂阳郡治“终蔡伦之世(?-)”不在耒阳的证明。“行春”即官吏春日出巡,如当时郡治在耒阳,则无需说县名说郡城郊野即可。
(4)同样的问题,也在《蔡伦的籍贯》中表现,该文断定“终蔡伦之世(63-)耒阳一直是桂阳郡治所在地”,并举《大明一统志》语“桂阳郡城在耒阳县治西,今之西门城址”[7]论证,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即自说自话,不引《旧唐书》等记载为论据进行论说。至于明《一统志》所说“桂阳郡城”是客观地指曾经的、建武年中一寻间,并非指认“终蔡伦之世”一直是桂阳郡治所在地。学术研究需要科学态度,不能断章取义或仅凭孤证。
耒阳市本来占尽了蔡伦故里的优势,但上述4文却都出现常识性错误,并避开《后汉书》篇章、《旧唐书》、《郴州图经》、《读史方舆纪要》等史书,强作结论,这不可取。
五、桂阳郡治郴县(今郴州)、耒阳县、今桂阳县资质问题
本文提出桂阳郡治郴县、耒阳县、郴县西部今桂阳县,具备资质;是有历史根据的。
(一)桂阳郡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复杂性的解析
西汉东汉共年,桂阳郡、郴县纵横南岭,其历史沿革、人文地理之复杂,非今人可简单理解,更不可一劳永逸式地推断与结束研究。
1.桂阳郡治所郴县作为蔡伦故里的资质条件分析
桂阳郡治所郴县,本为“神农作耒”“郴夭尝菻”之地;春秋为楚国林(菻)县,战国为楚苍梧郡(辖理今湘南、粤北、桂北市县),秦朝续之[11];秦汉之际为楚义帝之都;西汉开国于郴置桂阳郡。治所郴县因纵横南岭,踞于要冲,资源富庶,终西汉东汉皆为郡治,驻有金官、铁官,故多位名宦派任郡太守与郴县县令。蔡伦如果居于僻壤乡间,怎么能有机会进京入皇宫?所以其祖、父辈可能居住于郡城郴县县城,曾有一定社会地位,才沾地利时机之便,得识郡县主官,了解遥远的皇宫选才信息,13岁的蔡伦才可能先被桂阳郡太守看中,带到京城跻身备选之列,并由郡守担保荐入皇宫。而且蔡伦被选进皇宫,开始是“给事宫掖”,即在旁舍侍候人。至于转做太监,很可能因家庭发生变故、自身陷于宫内,迫不得已。这种身世,也是他日后发奋图强的反作用力。
而且按《争论》作者观点“通览《后汉书》列传,可以看到《后汉书》作者范晔写列传,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凡传主籍贯的郡县同治者,只写郡不名县……凡传主籍贯的郡县不同治者,则既写郡又写县……显然,‘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属于前一种情况即郡县同治的模式。”[7]既然郡县同治郴县,郴县作为蔡伦故里的资质自然无疑。
蔡伦日后被冤枉带罪致死,使其家人逃离郡城郴县。不然,北宋郴城就不会有“蔡伦宅”,年文体学家、郴州知州阮阅的《郴江百咏》诗集,七绝《蔡伦宅》[12]可以佐证。因为耒阳在隋代就已经划出郴州属衡州了,作为朝奉大夫的阮阅当然清楚,他在郴州知州任上3年共写一百处古迹名胜,蔡伦宅为其一。那为何郴州的蔡伦宅此后既不见于志书又不见实物呢?一是历代战火使阮阅诗中的古迹名胜大部分摧毁;二是宋代元朝包括明代前期的郴州志书全部散佚;三是耒阳县遗迹元代恢复多、典籍存世多,郴州的一处蔡伦宅废破之后却没有再修;四是历代修撰志书的多为外地籍官员,看不到遗迹也就切割了郴州对蔡伦故里的主张(类似事例如南宋、明代郴州知州不记“柳毅故里”等)。
2.桂阳郡旧县耒阳县作为蔡伦故里的资质条件分析
实事求是地说,汉代桂阳郡耒阳县今耒阳市的资质条件,从古至今都最有利。首先根据考古成果而言,它属于战国楚苍梧郡、郴县的边鄙水关,如楚《鄂君启舟节》的“内庚”[11]的内容,“内洡”就表示进入耒水经第一关“洡(耒)”。此后它属于秦苍梧郡、汉桂阳郡(治所皆郴县)耒阳县。从古至今,有关蔡伦事物的遗存,它拥有得最多最丰富,从发掘的史料看,作为蔡伦故里的文献记载出现最早,即东晋的《湘中记》,撰写人即桂阳郡哲学家、政治家、耒阳县人罗含。
这有可能与桂阳郡治在东汉初建武年短迁耒阳相关。汉桓帝元嘉元年()为蔡伦平反,允许在其封地龙亭筑墓,平反书也有一份传递其故里桂阳郡。而邮驿从京都洛阳南下桂阳郡,最先抵达的即郡北面耒阳县。邮驿越千山万水进入耒阳,已入桂阳郡境,加上耒阳曾驻过郡治,于是将平反书信交由县署,完全可能。但30年过去,桂阳郡中一时找不到蔡伦家人。于是耒阳县率先为乡贤蔡伦建起了蔡伦宅、蔡子池、雕凿了舂纸石臼,元代又建起了蔡侯祠、衣冠冢。如果蔡伦平反后,还有家人在桂阳郡城郴县或耒阳县,那么就一定会有蔡氏后裔在耒阳留守其衣冠冢。
两百多年后,东晋哲学家、桂阳郡耒阳县人罗含(-)撰写了《湘中记》,记录他亲眼见到的“耒阳县北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13]这既是桂阳郡也是耒阳市“蔡伦故里”的正溯身份的珍贵史料。
3.桂阳郡治郴县西部今桂阳县作为蔡伦故里的资质条件分析
汉代桂阳郡治郴县西部(今桂阳县)同样具备资质,以东汉初班固的《汉书》记载为例,《汉书·地理志》记“桂阳郡,高帝置……县十一:郴,耒山、耒水所出,······,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14],值得推敲的是后一句“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舂山在西汉桂阳郡南平县,舂水由舂山发源,流出南平县(今蓝山县),接着就耒阳县,问题也接踵而至。
因为耒水在桂阳郡东面,舂水在桂阳郡西面,参看《地图》湖南省图[15],东面耒水之畔的耒阳怎么跑到西面舂水之畔去了呢?此其一;其二,再参照地图,当时耒阳与南平县(今蓝山)中间隔着郡治郴县、便县(永兴县),舂山舂水怎么可能出于耒阳呢?其三,郡治郴县从考古发掘桂阳郡城、郴县城遗址来说,它的位置从汉初至今两千多年都在原址。汉代舂水流出南平后,接着就经过郡治郴县西部即今桂阳县,有无可能今桂阳县地在东汉初或之前某个时段曾设过“耒阳县”?
所以说蔡伦故里曾在桂阳郡治郴县西部即今桂阳县,并无过错。何况西汉桂阳郡即设金官,管理的主要坑冶在郴县西部即今桂阳县,蔡伦耳濡目染家乡冶炼铸造工艺,日后在宫中兼尚方令,“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与此应有一定联系。而且,桂阳县曾拥有蔡子坪、上耒村、下耒村等地名和舂纸石臼的实物。现剩下蔡伦井,存有《蔡氏族谱》和相关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同治年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主编的《桂阳直隶州志》载“今州城南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其井深不可测,下有隧道,石甃曲折,旁多刻识。顷遣井工转斛涸泉,将拓其字。工入数十丈,言石砌可穷而泉源难竭。从上开通,碍于民居,竞不果入。造纸不必曲池,此恐是蔡侯旧冢。后汉黄门,势显力富,和熹垂廉,政在帷闼,疑敬仲生时造此幽圹,及后饮药,未必还葬。后人相传,但云蔡伦井耳。”另,“州诸祀又有蔡侯祠,祀汉蔡伦。”[16]桂阳自耒阳年划出郴州就成了最大的县。这些都不能漠视,同样既是桂阳郡也是桂阳县“蔡伦故里”的正溯身份的珍贵史料。
(二)桂阳郡蔡伦故里游移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原桂阳郡存在蔡伦故里游移的可能性。
1.郡内迁居的可能性东汉漫漫两百年,蔡伦的祖辈不一定守土不迁,就算他家原在郡中乡间,而本人进了京都做了中常侍或封了侯,家人都可能迁居郴县西部,或迁居耒阳县,或迁居郡城郴县,这是一种可能性。
2.蔡伦屈死时家人的迁居当蔡伦擢中常侍、封侯、升太仆,摆脱了“诬陷宋贵人”的嫌疑,政治上、声誉上、经济上过上了体面日子。那么作为太监,他虽丧失了生育能力,但作为龙亭侯与长乐太仆,其兄弟姊妹的小孩是可以过继到他名下的,是可能会有孩子进京随他的。但安帝变脸,拿他做替罪羊摆上祖母宋贵人的祭台!在雷霆万钧的大祸临头之前,蔡伦是一定先会让孩子急返桂阳郡,让亲人们避开株连凶险的。因此,其家族逃出故里,如从郡城迁往耒阳或郴县西部,这也是一种可能性。
3.迁往外郡后人不继也可能他家人或者象乡党、东汉恒帝——灵帝时尚书胡腾(故里今桂阳县),藏到原桂阳郡析出的零陵郡那样,也迁往郡外。因蔡伦是被安帝作为“罪人”的,他不去廷尉那里认罪反而服毒自尽,这是违抗安帝旨意的更严重“罪行”,势必祸及家族。所以,亲人只能四散逃避。最后因继子故亡,后代无续,终于导致蔡伦兄弟姊妹后裔不确,并引起原桂阳郡两县的故里之争。
六、从全国唯一与蔡伦关联的族谱解析死结
从上述隐含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意义来说,耒阳、桂阳真不该“窝里斗”,应理智地解开绝对“唯一”的死结。
(一)桂阳县燕塘乡红溪村蔡家《蔡氏宗谱》解析
《桂阳县志》主张本县为蔡伦故里,除了蔡伦井、蔡子坪等事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桂阳县燕塘乡红溪村蔡家,隐存清乾隆三十四年承接前代续修的《蔡氏宗谱》。该宗谱叙述族谱沿革时引康熙八年修谱序文说:“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讳伦字敬仲,住桂阳城南。厥后子孙分散各省,分支派别难以枚举。其住城者,只守蔡伦井上一带铺基旧址、纸槽而已。至雍正年间,又为姈尹相父子所夺。其世系相传、历有缮本原要备载,奈为郝家兵煨炜,断篇残编,莫可稽考……”又另序“吾乡蔡氏,自龙亭侯发祥之后,子孙蕃衍,或以宦游而侨居别省,或以流寓而挂籍他乡,分支派别更仆难终。而其世居奉祀龙亭侯者,独紅溪一族而已……。[17]”谱中说“住桂阳城南”,是历代政区、县城沿革实在不易表述清,一言以概之而已。谱中透露,明末李自成军退到南岭郴桂一带时,李的部将郝摇旗打下桂阳城,竟将《蔡氏宗谱》作烛火烧!仅剩残本。
(二)桂阳县蔡家《蔡氏宗谱》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这本《蔡氏宗谱》,应是全国目前发现唯一较接近蔡伦故里真相的蔡氏宗族谱(郴州宜章县还有蔡氏一脉)。这本清康熙年传下来的的宗族谱,并没有死磕“蔡伦故里”的正宗性,也没有向官方民间要求什么。它隐存的何止是今桂阳县蔡氏家族对骨肉血缘的宗亲牵连,还表述了原桂阳郡对乡贤蔡伦的亲情认定;它表达的何止是湖南一省对先贤蔡伦的尊重怀念,还揭示了中华民族“故土难离”的族群情怀,以及根深蒂固的爱乡及至爱国的民族精神。它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记忆,证实蔡伦故里在神农作耒之南岭,他继承了神农开创农耕文明的精神,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三)《蔡氏宗谱》的镜子作用
《蔡氏宗谱》是一面隐存在民间的明镜,折射出耒阳、桂阳论争相左的态度,不那么科学。因此要去除“极左”时期长期浸润形成的绝对化姿态、排他性方式、狭隘的家乡观念,不为功利化思想左右。学术研究最基本的原则,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别人不管谁都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不能唯吾独尊、一家独有,应该互相包容。对照神农炎帝的故里,除了湖南,还有湖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显示了神农文化的辐射影响与伟大。何况,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怎么只准独树门一扇?耒阳、桂阳都是原桂阳郡的属地兄弟,多一两个确实拥有根据的里籍地点,不是更能证明蔡伦故里在南岭、原桂阳郡这块土地吗?不是更能证明蔡伦是清正耿直、血性个性和具有突破封闭、创新意识的南岭人的代表吗?
结语:原桂阳郡治所郴县(今郴州)、耒阳县、郴县西部今桂阳县,都拥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文献典籍、古迹名胜,完全可以解开死结,也应该要共享“蔡伦故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走亲访友和谐并肩的局面,携手将“蔡伦故里”的优势铸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品牌。倘大家都能明白双赢的道理,于蔡伦研究、蔡伦故里发展幸甚。(图/佚名/网络,文:张式成李国春年发表)
作者/来源:桂阳姑娘路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