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镇因环境靓、形象佳、功能齐而吸引八方来客,为进一步擦亮余杭底色,彰显余杭特色,“靓城行动(东部崛起)”以崭新的“思路”和“写法”,以提升城市能级、聚焦城市品质为抓手,建设民生实事项目、完善城市配套、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在百姓的恳挚嘱托与殷切期盼中,令“城市宜居”这篇鸿篇巨章,越“写”越动人。
现如今,这个“江南佳丽地、千年古水乡”正日益加快“靓城行动(东部崛起)”建设步伐,高效精准回应百姓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作为首批6个“美丽城镇”创建试点之一的塘栖镇,计划完成5分钟/15分钟生活圈改善提升智慧化城镇建设等项目,“华丽转身”实现“美丽蝶变”,街巷面貌焕然一新、公共设施加档提升,现代品质与传统风韵相得益彰,融合山水本底,延续特色城镇空间肌理,讲述着乡愁古韵、文明新风的动人故事,塑造了清丽山水、净美人居的古镇景致。
五美与共六城同创塘栖镇名片
塘栖镇位于杭州主城区北部,北与湖州市德清县相连,是杭州市(余杭区)的北门户,到杭州城区约15分钟车程。镇域面积约7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9.8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10个社区,户籍人口11.2万人,常住人口15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千强镇、浙江省园林镇、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镇、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省体育强镇、中国枇杷之乡、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生态镇等荣誉称号。年列“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位。
塘栖镇将重点打造“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的“五美与共”重点项目,全力推进生态样板之城、绿色智造之城、水乡旅游之城、现代智慧之城、美丽宜居之城“六城同创”。
古韵流芳底蕴深厚“文脉绵长”
“塘栖朝启跸,宝庆午系舟。”作为有着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重镇,塘栖镇自建镇以来一直便是大运河沿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辖区内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1处(包括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8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个,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个,省级4个,市级10个,区级18个。
塘栖镇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城区范围内现存水北明清一条街、八字桥檐廊一角、三条半弄3个历史文化遗存集中成片区块,以及劳守清民居、仙鹤井等其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含广济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御碑与水利通判厅遗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8处。
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年,通过实施运河(余杭段)综合保护工程,完成水北明清一条街等区块的综合保护整治。年,运河·塘栖古镇景区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明毓秀休闲观光“来者心悦”
塘栖镇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成为这个“江南佳丽地”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外化为富集的文化旅游价值。塘栖镇内有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超山、塘栖古镇景区等两处4A级风景名胜,以及塘超小径、塘栖湿地和15个美丽乡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风情线。明清时期被誉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行游于此,小桥流水、窄巷石路、特色美食、风土人情......无不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予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美妙享受。
近年来,塘栖镇依托超山、古镇、广济桥、京杭大运河及塘栖枇杷等资源优势,成功打造超山梅花节、古镇年味节、塘栖枇杷节、水乡开运节“一年四节”的“四大节庆”旅游品牌,屡屡登上中央和省市各大媒体平台。年、年先后获评浙江省首批特色风情小镇、首批4A级景区镇。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
超山风景区位于塘栖镇的东南面,距镇中心约5公里。超山以奇峰突起,超然于皋亭、黄鹤诸山之外而得名。超山四周方圆十里均遍植梅树,每年早春,暗香浮动,故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超山的梅花以“古、广、绝”着称,与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并称“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与碧波涟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观。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丁山湖湿地水域面积达余亩,区域内有6个2A级以上景区村庄。近年来打造的塘超小径沿湖游步道全长20余公里,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塘栖古镇景区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起点。运河从古镇中穿过,两岸是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河上有古桥相连。古镇是开放式的街区,广济桥、乾隆御碑、郭璞井、运河谷仓博物馆为镇上货真价实的古迹,运河两岸的水北街、水南街是古镇的主要游玩区域,水北街上景点较多,西姚宅、塘栖水北粮站、基督教堂和著名的乾隆御碑都在沿河的街道上。京杭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石桥广济桥横跨运河两岸,远远看去大气又不失美感,是每个来到塘栖的人都必到的景点。说道塘栖古镇的特色美食,当地民谚这样称道:“法根糕饼汇昌粽,粢毛肉圆香又糯。细沙羊尾香烘烘,塘栖板鸭鼎正宗。”塘栖的美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深挖潜能产业引擎“撬动发展”
作为余杭区曾经的工业重镇,塘栖镇不断挖掘产业潜能、创新发展思路,令战略性产业“引擎”日益转化为百姓置业“富矿”,积极做好“筑巢引凤”、“双招双引”、“全域创新”文章,通过“做精一产、提升二产、发展三产”,进一步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优质企业提质增效。通过“双招双引”,于年成功招引中通智能物流、鲜丰水果、阿里健康等重大项目落户塘栖。
此外,塘栖镇还高度重视创新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培育服务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完善相关企业、人才扶持政策,为来塘创业者提供全面保障。年,塘栖镇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86.69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工业投资4.8亿元,超年度目标6%;外贸出口11.29亿元,增长10.47%;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2.89亿元,增长1.5%;新产品产值率38.1%,增长3.8%。
年产5万台智能物流设备项目拟建中通物流厂房及辅助用房,总投资6亿元,总用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增加相关设备,形成年产5万余台智能物流设备的生产能力。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利税万元以上。
年产万套智能物流装备项目拟建阿里健康厂房及辅助用房,总用地面积90.亩,总投资3.6亿元,总建筑面积.74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增加相关设备,形成年产万套智能物流装备的生产能力。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000万元以上,利税万元以上。
实事惠民民心工程“快马加鞭”
塘栖镇民生工程“频出手笔”,细腻灵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光和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着力推动绿道、公园、学校、医疗等民生项目建设。周边交通便利,申嘉湖杭高速、09省道、东西大道、塘康公路、秋石路延伸段四面环绕,63条“四好农村路”全面完工,秋石高架路(余杭段),望梅高架北延至塘栖段正准备进场施工;公共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目前镇内共设有公交车总站2处,停经公交车全面覆盖区内主要镇街以及杭州市主城区,杭州地铁9号线延伸至塘栖正在开展规划研究。
塘栖水乡风韵线环境提升项目是全区美丽乡村提升示范创建行动重要内容之一,依据一次谋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该项目共分二期实施,其中水乡风韵线环境提升项目(一期)从运溪路以南至丁山湖何家弄,总投资约万元,于年6月开工建设,计划年12月完工。项目全长约3.6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沿线立面整治提升、绿化整治提升、节点建设、围墙建设、硬质铺装建设、木栈道建设、导视系统建设、栏杆改造、景观桥改造、码头建设、驳岸整治、景观构筑改造提升、照明工程设计及市政附属设施等工程。
塘栖镇思敬广场提升项目位于塘栖镇风情带片区内,东临北小河路,南临致和堂街,西临圣堂漾路,北依步行街。项目工程总投资约万元,整治面积约㎡,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广场内水景提升、绿化提升、广场提升、景观廊架及小品提升、公共设施提升、变电站外立面提升、附属配套设施提升和广场北侧建筑外立面提升改造。
张家墩路一期(红一桥段)项目位于塘栖镇北单元,道路西起热电厂路,东至圆满路,道路全长.米,红线宽度28米,总投资约万元。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50公里/小时。该项目的建设是实施《杭州市塘栖北单元(LP-13)控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单元内的交通服务型道路,同时也是丰富城市功能业态、融合科技文化、展现繁华及活力城市形象的载体,将进一步带动道路两侧地块的开发,是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城市市政交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需要。
人民路西延一期(西至崇超路)项目东起圆满路西至崇超路,总长度米,宽度26米,总投资约0万元。道路为东西贯穿西侧老工业区块重要的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填补西侧老工业区块规划支路网空白,为打造“运河文化景观带”提供强力基础,有利于提升周边地块价值,完善各类配套设施的组成结构,提高道路周边地块的服务水平。
塘栖一小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行政报告楼、图书馆、食堂体艺楼、地下室、文化展馆、围墙、门卫室、综合管线、绿化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等,总投资约1万元。
千年运河古镇杭州门户新城
接下来,塘栖镇将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和省级小城市试点的叠加优势,狠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叠加机遇,坚持“以名企战略合作为引领,以山、湖、镇整体开发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为动力”,将“五美合一”目标愿景转化为高效实际的行动框架,打响“运河古镇杭北新城”的城市金名片。
稳步开展“靓城行动(东部崛起)”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塘栖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试点项目、塘栖路道路整治项目一期、环北太洋绿道、张家墩地区块河道综合整治项目和塘栖水乡风韵线环境提升项目;扎实开展美丽城镇试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两水治理工程、43个点位污水处理运维终端建设工程、张家墩路一期(红一桥段)、人民路西延一期(西至崇超路)、文苑路道路改造、塘栖镇第一小学扩建项目(一期)和塘栖镇范家斗农贸市场(一期)。
下一步,环境靓丽、资源富集的塘栖镇将浸润“靓城行动(东部崛起)”建设的“生花妙笔”,以“产城人文农”为主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描摹“产、镇、景、文”相融共生的生动图景,促进美丽城镇“有机生长”。
(余杭区建设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