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色低碳共富美丽画卷
——浙江湖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成效观察
竹林、茶园、远山、溪水、红杉……初冬的湖州,绿水青山绘就一幅幅乡村油画。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的村口,立着一块提有红字的巨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就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湖州,榜上有名。随即,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湖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8月,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主题的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召开……
这一件件绿色基调的大事件背后,是一次次践行绿色低碳的探索——安吉县创新推进竹林碳汇改革,为曾经抛荒的毛竹林赋予新的环保价值;德清县通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农业项目注入源头活水;通过数智平台,建立绿色行为“图谱集”……如何才能保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又是如何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围绕聚焦绿色低碳共富,湖州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
打好生态治理组合拳保住绿水青山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既有天生丽质的好山水,又有生机勃发的好经济,还有成就梦想的好生活,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三好学生’。”在今年8月举行的“‘浙’十年湖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这样说。不过,这样的“三好学生”也是先天优势加后天努力而造就的。
湖州市长兴县西部的煤山镇及周边地区是长三角水泥熟料的主要产区,年产量约万吨。过去几十年,省道一直是周边煤炭、石材原料、水泥熟料的主要运输通道,每天有约多车次的重型卡车将水泥熟料运送到小浦镇码头外运。车辆高频次运输带来的交通拥堵、汽车尾气、道路损毁、噪音及粉尘污染等问题,给周边生态环境、村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成为当地的“心肺之患”。
为彻底解决水泥熟料运输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全封闭、全架空、耐高温、无污染的全电数字化“空中运输走廊”,并积极探索“空水联运”模式,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全过程零排放,实现水泥熟料的“绿色低碳输送”。记者了解到,“空中运输走廊”项目属地乡镇年PM2.5为31毫克/立方米,较年下降39.2%,空气优良率90.4%,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这只是湖州大刀阔斧治理环境迈出的一小步。记者从湖州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湖州推出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系列组合拳,从单一要素环境的治理为主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转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是坚持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决心。
湖州因“水”得名,对于一座以湖命名的城市而言,治水的意义非比寻常。湖州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湖州在全国率先设立“河长制”,打造立法、标准、制度、智慧管理、公众参与“五位一体”的“湖州样板”,实现了“五水共治”七夺“大禹鼎”,被水利部列入全国首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市,为中办、国办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和《浙江省河长制规定》立法提供了地方经验。
在湖州,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很多: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丈量绿水青山盘清生态账本;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好生态和经济“两本账”;通过“生态文明+标准化”创新引领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贷”动美丽经济;实施有效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区域利益联结体系……制度创新收获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湖州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近三年均达到%,稳居全省第一位;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8.23%,水土保持率达到95.6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4%,超额完成省定82%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7.84%,完成省定目标;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6%……
走好“两山”转化之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通过一次次不断深入的改革才换来的绿水青山,如何才能“变现”成金山银山?“竹林碳汇”为湖州打开了一个新视角。
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获奖颇丰,片中的安吉竹海也因此闻名。如今,因为竹林碳汇让当地民众享受到改革红利的举措,让安吉竹海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竹产业是重要的农林产业、富民产业,“一片竹叶造福一方百姓”,曾经是全国很多地方乡村发展的佳话。“但近年来,随着建筑业、造纸业等行业减少了原竹的大规模使用,导致毛竹价格与10年前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下降,而同时期的人工成本却翻了几倍,导致传统的竹林经营已经‘无利可图’。”湖州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展竹林碳汇收储交易,能够提高竹林附加值,为竹农带来额外收入,促进竹产业的发展。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毛竹林碳通量观测系统,安吉县探索形成了监测、计量、确权、收储、交易的闭环运行机制。年12月,安吉县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首批完成2.14万亩竹林的3年竹林碳汇交易金达.62万元。目前,安吉县共有87万亩毛竹林、万亩林地,可产生碳汇量万吨,以当前平均43元/吨价格计算,每年有万元收入,交易增值产生净收益的70%反哺给合作社及林农,实现生态保护、林农增收、增汇降碳的共赢局面。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为了做好“两山”转化这篇文章,湖州及时打通制度通道,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做大金山银山。“我们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和变现能力,找到多目标协同下的最优解法,探索形成生态资源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路径、农民到社民到股民的转变路径、生态资源要素化到数字化到市场化的转化路径,打开了生态价值转化的‘传送门’。”上述负责人说。
年,湖州市德清县、安吉县率先开展GEP核算试点,对县域生态资产分布、总量、变化、功能量、价值量进行精准核算。当地率先开展项目级GEP核算,首创GEP绿色金融贷,以GEP核算量化评估项目生态效益,为项目主体和农户提供绿色金融增信支持,已累计发放贷款笔、金额1.24亿元。如德清县对“水木九天”农业项目年运行阶段的GEP核算评估,运行一年来,项目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增加57.23万元,基于评估结果,县农商银行对该项目予以降息优惠。
值得一提的是,借鉴金融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运营模式,湖州创新建设“两山合作社”,搭建市、区县、乡镇联动的运营平台,对分散资源资产进行分类调查、规范确权、集中收储和特色转化。截至目前,全市“两山合作社”平台公司已收储闲置土地3.3万亩,林地88万亩,农房幢,策划形成项目个,总投资超过万元。在安吉县,“两山合作社”策划“创谷”经济转化模式,引入“云上草原”旅游新业态,年,旅游人数超过9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余万元。
从湖州“两山”转化的一幕幕缩影可以看出,“存入”的绿水青山正在“变现”成金山银山,无价的生态系统正在向“有价化”转变,绿色低碳共富的画卷正在展开……
作好“低碳”文章守好生态“家底”
扫一扫“浙里办企业码”App上的“碳效码”,企业就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用电量、天然气使用量等能耗转换成的碳排放数据,以便实现精准实时控碳,从而达到引导企业转型、推动绿色制造升级的目的。
湖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湖州在全国首创工业“碳效码”,建立全国首个工业碳平台,成为全省唯一工业碳效智能对标改革(“碳效码”)试点市,走出一条政府主动担当、企业自觉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据了解,湖州把“碳效码”与绩效评价、资源要素配置、绿色工厂评价和工业政策奖励有机结合,对碳效低的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通过汇集企业不同种类能源数据,计算形成碳排放量,与企业增加值进行比对,智能分析评价,形成碳效等级,从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两个维度将指导意见精准推送给企业,督促问题企业整改提升,形成管理闭环。
湖州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低碳转型的举措不止于此,湖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以新能源云为依托,湖州创新打造“碳达人惠湖州”数智平台,与生产领域“碳效码”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依托蚂蚁森林低碳场景体系,对居民生活领域具有典型意义的绿色生活行为进行全面梳理,建立绿色行为‘图谱集’。整合贯通蚂蚁森林平台、湖州公共出行(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平台、湖州垃圾分类、新能源平台等绿色低碳行为数据资源,汇聚形成绿色生活‘数据库’。依托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开发公交出行、公共自行车出行、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减排核算模块,实现对绿色行为减碳量的自动核算,并归集形成‘碳汇池’。”该负责人介绍,以碳汇价值实现为主线,湖州把“碳达人惠湖州”平台打造成为市域范围内地方性交易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碳普惠机制从政府“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推动“两山合作社”与碳普惠平台的深度融合,推动碳汇资源的“零存整取”。
数据显示,平台于8月15日正式发布以来,已有用户数超2万人,累计产生碳积分48.5万余分、碳减排量余吨。
不仅如此,湖州还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守住生态“家底”。“我们推动能源供应方式转型,打造织里童装市场、南浔胶合板集散地和实木地板产销基地等电能替代示范带。建设‘绿色岸电’,发展模式在京杭大运河及沿海沿江得到推广,并作为唯一的国家宣传片,在年11月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格拉斯哥峰会)上播出。”湖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
制度的创新激发模式创新,模式的创新带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低碳共富的“湖州方案”让人们看到,改革带来的生态福利和发展红利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
原标题:《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湖州的答卷供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