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和内蒙的地界以长城划分关内塞外,曾经也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分水岭,逾界就是厮杀。附近的地名“平鲁”其实就是“平虏”,还有“破虏”之类的。右玉县自古为中国北方要塞,这里自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秦置善无县,唐以后为云中县址。明洪武25年置定边卫,永乐七年(公元年)将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雍正三年(公元年)旋升为县,称右玉县。右玉县是汉、魏、唐、金、明长城古堡遗迹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以右玉杀虎口为中心,万里长城横亘东西,万里茶道纵贯南北。“杀虎口”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三合径”之称,后随历史变迁又几经更名,唐曰“白狼关”,宋称“牙狼关”,明王朝为抵御北扰而更名“杀胡口”,清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路经这里,将“胡”改为“虎”,体现民族团结,因为“胡”意指北方游牧民族。康熙题写的鎏金门匾曾悬挂于巍峨高大的城门楼上,雄美威严。日寇侵华时一度占领杀虎口,将那块金匾盗走运到日本国。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青石板上的车辙蹄痕,足以说明这条晋商驼道,昔日人喊马嘶的繁闹景象,今日一片荒凉,只有我俩走在古道上,体会历史的变迁。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新旧两堡间又东西建墙设门,取名中关,实为二堡一关连环为一,成唇齿相依、犄角互援之势。这种“连堡”的形式,在长城屯堡中不常见。现在平集堡里的居民都已迁走了,残桓断壁尚在,修缮过的城门楼也有从前的印记,用来修葺的材料也好多是取自从前的石条和石砖。除了城墙和西口古道,其他都是崭新的古建。看来曾想开发为景区,不知什么原因搁置了。从平集堡的门洞向堡外看,一个烽燧印入眼帘,还有一个毛驴添色,悠哉悠哉。城外的广义桥是杀虎口三桥之一,保护得挺好,下有护城河的模样,或者这就是苍头河?天气晴好,蓝天清冽,黄土墙矗立,怀古之情顿生,喜欢这样的宁静空旷。偶尔看到古迹,笨重却实用。更多的是在附近的居民房院发现“秦砖汉瓦”,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湮没了。过长城内侧的通顺桥,即可到栅子大关,栅子大关即杀虎口关隘。出了杀虎口关口,口里人就到了口外谋生,口外可到和林格尔,可到凉城,可到现在呼和浩特与包头一带地方,可在草肥水美牛羊如云的河套地区安身立命、养家湖口……我们也许就是走西口的后人。杀虎口又是“走西口”情人告别的地方,“二人台”中悲悲切切的歌声:“哥哥(那个)走西口呀,小妹妹实难留……”这儿说的“西口”,就是杀虎口。现在呼大高速设在杀虎口的收费站叫“西口收费站”。我们从曾经的漫漫荒漠,曾经的蛮夷之地而来,追寻当年西口人的足迹,这里成了我们眼中的荒凉之所。繁华终会落尽,冬日的冷峻也终会被春风吹醒。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