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永清柳编

                            

◇◆◇◆◇◆◇◆◇◆◇◆◇◆◇◆◇◆◇◆◇◆◇◆◇◆◇◆◇◆◇◆◇◆◇◆◇◆◇◆◇◆◇◆◇◆◇◆◇◆◇◆◇◆◇◆

永清县地处永定河下游,古、今河道及两侧多为沙质地,宜于栽种柳树,而细长绵韧的柳条又是柳编的上乘原材料。永定河自县西北入境,其古、今河道向东南流经7个乡镇,所以古、今永清县内遍地皆柳。柳编也几乎遍及全县,尤以韩村镇、别古庄镇、三圣口乡最为兴盛。其中永清县韩村镇东营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簸箕村”,传统编制簸箕的手艺在该村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目前该村有20余户常年从事传统簸箕编织,每月销往东北、京津等地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走进永清县韩村镇东营村,随便问一个50多岁的人都会柳编,因为柳编在几十年前是东营村村民的支柱产业。

(一)兴衰与传承

永清县域内韩村、别古庄、三圣口等乡镇,民间盛传着柳编业兴盛于唐代的说法,说这一带自古就是“柳编之乡”。祖祖辈辈从事柳编的人家,都会说历朝历代的税法中有“入地三尺不纳粮”的故事。说的是旧时柳编工匠,为保持柳条的湿润柔韧,使编出的产品不变形、不“走架”,都要在五、六尺深的地窖里存放柳条、产品,在地窖里进行编勒。因属地面三尺以下,所以历来柳编不纳税。在世代传承中,柳编业随政局变革而兴衰,也在兴衰中传承下来。明、清两代,永清县韩村镇一带村庄柳编业很兴盛,为承办柳编货物市场,与其他村庄以人命为赌注争夺市场兴办权。韩村夺得市场后,一直是附近方圆百里内柳编产品的集贸交易市场。所以韩村、东营、北庄窠、苑家务、大站等村庄柳编业,以原料充裕又靠近市场之便,一直长盛不衰,成为这一带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中华民国年间,柳编业一直很兴旺。

年11月14日,永清县成立了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社——苑家务柳编社。柳编业打破了千百年个体经营的格局,开始走上了集体生产的道路。年,国家大力支持柳编业,结合改造永定河故道,广植柳树,发展柳编,在集体生产的30年间,柳编业曾经是韩村公社、别古庄公社、前第五公社、三圣口公社等所属生产大队的“扎根”副业,是发展多种经营、以副养农的重要资金来源。到年,从事柳、荆、竹编者,全县达到多人,年产产品44万件,并开始编织外贸出口的白柳编工艺品,年即产出9.30万件,全部出口。到年,白柳编工艺品增加至52.50万件。

年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柳编业由集体经营变为农民个体经营。到年,从事柳编的个体户户,从业人,年产各种柳编产品万件,总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年以后,由于物价的变动和大量取代柳编产品的塑料制品源源进入各种市场,进入千家万户,而且比柳编制品价格低、易清洗、美观耐用,所以柳编产品滞销,大批柳编个体户停编转其他行业,使柳编业处于低落时期。

年以后,随着本县旅游业的兴起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普遍提高,城市、农村都在追求文明生态,讲求返璞归真。家用、餐饮、商贸等用具、包装兴起了自然、生态热,白柳编器具、包装、陈列品、工艺品销量大增,供不应求。韩村镇一带村庄农民重操旧业,重兴白柳编业。到年,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

(二)原料与技艺

柳编原料是柳条、麻绳、细铁丝、细皮线。所附少量的荆编、桑编、竹编,原料则是荆条、桑条、竹苠.柳编分为青柳编、白柳编两种,白柳编又分为器具编、工艺编两种。

青柳编与荆编、桑编相同,不刮除枝条表皮,不需麻绳、细铁丝等辅料,直接用带皮柳条编制成各种器具,主要有草筐、抬筐、挑筐、背筐、土篮、鸡笼、兔笼、包装筐等。三圣口乡尹家场村就是编筐专业村。

白柳编的器具类编扎,必须刮掉柳条表皮,用上等细麻绳把白色的柳条紧紧编扎成片并收帮、扎沿,编扎成农用的各种规格、形状的笸箩、提篮、簸箕、笆斗、升、水斗、油篓、酱篓等。

白柳编的工艺品编制,古已有之,仕女提、挑的精巧花篮,学子背负的笈箱,均有白柳编制品。时至当代,仅永清县韩村、别古庄、三圣口等乡镇所属村庄,编制的白柳工艺品就有上百种,有各种精美的花篮、果品篮、食品篮,各种规格的箅子、浅子、提包、提箱等等。

编扎技艺,青柳编比较粗放,所用柳条直径较大,一般在0.5~1厘米之间。就地编扎,手脚并用,先交叉铺好经条,再以纬条编绕,底部编足了尺寸,即上收经条,使其与底部略成垂直,以绳拢住,继续编绕四周筐壁,待编够尺寸,即以经条编锁筐沿,最后一根经条插进第一根编锁筐沿的经条缝隙下,筐、篮即成。编扎工艺品类白柳编制品,与青柳编工艺大体相似,不同点是所用柳条直径只有1~2毫米,要求编扎细密,造型美观,柳条洁白无瑕,编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不论陈列于厅室,还是携带于户外,均令人赏心悦目。笸箩、斗、箱包类编扎,则需直径3~6毫米的柳条,浸湿含水后,用上等结实的麻绳编勒。麻绳勒处均需用力勒细柳条,勒绳扣间隔依所编器具大小而定。勒绳扣处柳条被勒细,未被勒处,条与条之间则紧紧挤在一起,编扎出成品非常严密,水斗盛水不漏,大笸箩入水能当小船用。永定河干涸前,河中时有小船似的大笸箩浮游于河中,渡人、载物。

编扎柳编制品,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车间,农家院里、室内均可。柳条既不能采下鲜条立即编扎,也不能用风干了的柳条为原料。青柳编和笸箩、簸箕、斗、箱包类编扎,需要把干柳条浸水泡透后,才能使用;而编扎上乘工艺品的细径柳条,则需窖储,被地下湿气滋润后,柔韧耐折,方可使用。笸箩、簸箕、斗类、箱包类制品均需柔韧的柳木薄片或坚韧的竹片封边锁沿。

(三)产品与销售

永清县柳编分为青柳编、白柳编两大类上百种不同规格、不同品位的产品。仅笸箩一项,就有大到长2米、宽1.20米、1米方圆的大笸箩,其规格尺寸渐次缩小,小到20厘米方圆的小饭笸箩、针线笸箩,以至10厘米方圆的小烟笸箩,大大小小有40多种。箱包有衣箱、旅行箱、提篮、提包等。簸箕也有大小十几种,大的60厘米40厘米、小的20厘米15厘米。各种箅子、浅子、提篮、提包也有20多款。各种精细的白柳编工艺品花篮、陈列器具有20多款。青柳编产品有大草筐,高1.3米,直径80厘米左右;大抬筐,直径80厘米以上,高40厘米;背筐,直径20~60厘米,高20厘米上下;挑筐、土篮、包装箱(筐)均有不同尺寸的产品。青柳编产品也多达20余种。在柳编产品中,最精致、最具工艺水平的是年3月,永清县韩村公社献给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礼品——用白柳、青柳精心编制的毛泽东肖像。

改革开放后,运转周期短、见效快、获利大的民营企业纷纷崛起。柳编这项周期长、利润薄、效益平稳的行业,由经济主体地位迅速退居从属、次要的地位。一些手艺精湛,不愿意改从他业的人,或仅可以做柳编,不能做效益快、赚大钱企业的人,仍操编业,安于维持。年后,柳编业重新振兴,韩村镇各村都建立了“柳编协会”,统一购进原料、推销产品。别古庄镇老第六村有编花篮的传统,有余人从事柳编加工,产值余万元,靠编花篮致富。花篮用沙柳和家柳编成,原料易得,成本较低,熟练的工人一天能编20多个,每个能赚1~2元,村民不断外出取经,样式新颖、物美价廉的产品深受京、津、四川、东北三省等地消费者的欢迎,供不应求。

三圣口乡尹家场村历史上就有编筐的传统,如今全村家家都从事柳编业,靠编筐致富。筐是用杞柳编成的,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熟练的工人一天能编20多个普通的大筐,每个筐能赚2~3元钱。为了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的光彩,村民们不断外出取经,使筐的花样品种达到20多个。

样式新颖、物美价廉的产品深受用户青睐,大量供应本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霸州、固安等地的客商也纷纷上门订购。许多家庭都雇人编筐,自己当起了老板。有的农户专门从事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全村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年创收入80余万元。村民尹家青雇了十几个工人编筐,自己贷款买了一辆汽车跑出租,3年下来,不仅还清了汽车贷款,还盖起了6间大瓦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有着熟练编制技艺的柳编工匠陆续外出务工,许多年轻人走出家门融入城市,全村从事柳编编织的柳农以老人居多,致使柳编这一非遗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为了让这项传统手艺传承下去,全县采取措施,支持村民大力发展柳编行业。也希望相关部门多重视这项传统手工艺,让它焕发昔日辉煌。

永清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廊坊方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0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