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郭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
●《清季淳儒-俞樾传》(马晓坤)
●《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吴蓓)
俞姓,在百家姓里算不得大姓,排在了百名开外,但它在浙江属于很有名望的姓氏,特别是在近现代出了许多名人,比如俞樾、俞平伯、俞大维、俞大绂等等。这其中,传承千年的俞氏家风家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俞氏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也因此,俞氏后人古有尚书、大夫、进士,今有国学大师、院士、科学家……历代书香不绝。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季淳儒-俞樾传》作者马晓坤这样评价近代俞家的代表人物俞樾:他是一位忧时济世、立言以传世、忧心学术文化传承的大家。他的身上,体现了千年俞氏家风家训痕迹。
13条族规,12条祖训
传承六百余年
浙江就有好几处俞姓聚居地,且这些聚居地都十分有名,有的是江南俞氏起源地,比如绍兴新昌五峰俞氏;有的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比如武义俞源村;有的成为江南文化世家的代表,比如德清俞氏家族……
俞姓起源于北方,得姓很早很古老,浙江的俞氏是怎么来的呢?
据复旦大学钱文忠先生考证,俞氏一直以来都属于小姓,它在隋唐以前很少见于史册。南宋时,俞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绍兴俞氏、武义俞氏都是在这一时期南迁而来。明初,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诸姓当中的一个,俞姓又开始大规模南迁。等到有大量俞姓记载时,它已经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了,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苏一带。
俞氏聚居地中,最有特点的便是武义县俞源村,村民基本都姓俞,是目前中国比较大的俞姓聚居地。它是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依据天体星象而布,设计者是明朝开国名臣刘伯温。
能够邀请到刘伯温为村子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由此可见得俞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力。这样的大家族,自有其凝聚族人与传承的“秘诀”,那就是不断修订与完善的家训。
家训在俞氏族人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引领着一个家族前进的方向,所以在俞源村,建有专门的家训馆,里面镌刻着传承了六百余年的25条家规家训:“宋包公,刻诫廉。类彼者,廉之范。宁无财,不伤廉。若俞子,当自警……”这一条条家训中,族规13条、祖训12条,对族人的为人处世、品德塑造都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比如族规中针对“交友”提出“择言行贤德,志同道合”,意在告诫子孙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远离那些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
在俞氏家训的影响下,俞氏子孙世代勤劳创业、耕读为乐、尊礼重教、人才辈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浙中一大旺族。
俞氏家风体现出来的这种品质,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俞氏始祖身上。
钱文忠先生《百家姓》一书中说:黄帝神农氏身边的臣子俞跗,是医术高超的医生,被誉为“杏林之祖”。我们知道神农尝百草,但其实跟着他一起吃草的,便有这位俞姓始祖俞跗。他曾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话,大致意思是:做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荣辱,才能把心完全放在病人的身上。钱文忠这样评价,“这句话今天的医生都应该记住”。
这种品质,历经千百年而不消。
不重功名利禄
重勤奋治学
另一个比较大的俞氏聚居地,就是德清俞氏。从清末的文学家、朴学大家俞樾开始,德清俞氏在近现代出过许多名人,显示出了强大的文化基因。
德清俞氏的家风主导诗书传家、德厚流光,不重功名利禄、重勤奋治学。
在学者马晓坤的《清季淳儒·俞樾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俞樾身体力行地传承家脉,悉心抚育了孙子俞陛云、重孙俞平伯,将治学、清廉之风传了下去。
俞陛云中探花后,俞樾写了一幅条幅赠他:“湖山恋我,我恋湖山,然老夫耄矣;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吾孙勉之。”意思是:人人都看重科举,但是你不能迷恋科举,沉迷功名利禄啊。
后来,俞陛云确如俞樾所希望的那样,在国家危难时刻恪守祖训,保持了气节。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俞陛云居住在京郊寓所,宁愿卖字鬻画为生,也不与伪满政府合作。
俞樾曾为当时的一位廉吏暴式昭题词、写文。后来,重孙俞平伯再次提笔,也为暴式昭写下了传记墓志。
暴式昭是清末光绪年间苏州西山的一位巡检官,为官清廉,后蒙冤被撤,竟穷得无米下锅。当地百姓感佩他的廉洁品格,纷纷自发为他捐米捐柴,冒雪送到他租住的居所。
为此,俞樾写下了“薄官不能一朝留,清风可以百世祀”一联,还专门写了《暴方子传》;年,俞平伯有感而发写下了《清吴县甪头司巡检暴君墓碑铭》一文,详细描述了暴式昭的生平。
他们相继为一廉吏题词写文,足见对廉洁精神的认可,这也是深受俞氏家风影响后而拥有的共同价值观。
年,德清县金火村建成了俞氏文化展示馆,馆内展示了这则故事。
上文提到的俞平伯,是德清俞家在现代出现的一位了不起的后人,他是著名红学家、文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先驱者之一。年,德清县城武康镇建了俞平伯纪念馆,分家学、红学、文学三大版块。馆里有一件特别的手稿,是俞平伯年路过德清时作的《过德清示儿辈》,诗中写道:“但使家儿都自玉,会延祖德到云昆。”
学者吴蓓在《古槐树下的学者-俞平伯传》一书中,从俞平伯的家学渊源与传承出发,探究这位红学家的研究之路,展现了一个品行高洁的学者内心。
年,俞平伯去世,归葬于德清大家山上,所立的半身铜像看着乡梓大地,看着后辈绵延。
现如今,无论是德清俞氏还是武义俞源村,它们所传承的《俞氏家训》仍在继续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这些中国传统家族历经千百年而流传的家风、家训,正成为这个社会很多人做人行事的规范。
快来报名加入浙学少年团
此次活动的具体参与方式,将延续前三季“文化寻根”——约会古今大先生、约会千年古村落、约会江南经典老行当的做法。
●第一阶段:投稿报名:即日起至年11月底
成长读本定期发布约会古今名门家训的寻访指南,大家可自由学习和寻访,写写你心中的名门家训,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