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三国时期,濮阳在黄河南岸还是北岸?”一话题,聚焦了下古濮阳的地理位置,从古籍里找了些证据,总觉挖得不深,索性扩大下视角,研究研究濮阳三个问题——1.濮阳的历史沿革2.濮水在哪里?3.临濮哪去了?—濮阳的历史沿革—研究濮阳的历史沿革很重要,搞清楚“濮阳城”、“濮阳县”、“濮州”、“澶渊郡”、“开州”,就明白濮阳之地理迷思的两个根本因素:黄河河道变动和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域规划改动。上古,黄帝蚩尤大战,便发生在濮阳。之后有帝丘濮阳说(注1)。
卫国迁都濮阳公元前年,濮阳城成为卫国的国都(注2),因为南临濮水,故名濮阳。公元前年(秦王政五年),秦置东郡,治濮阳县(卫国被迁往河南沁阳)。辖县:濮阳县、定陶县、鄄城县、聊城县、茬平县、东阿县、范阳县、城阳县、都关县、白马县、长垣县、酸枣县、燕县、宛朐县、成武县等。
西汉时,属于东郡,郡治:濮阳城。(城在县中)辖县二十二:濮阳县,畔观县,聊城县,顿丘县,发干县,范县,茬平县,东武阳县,博平县,黎县,清县,东阿县,离狐县,临邑县,利苗县,须昌县,寿良县,乐昌县,阳平县,白马县,南燕县。从曹操二次就任东郡天守,迁治所到东武阳(注3)一事可以看出,濮阳虽然农业发达,但在军事上是不利的,一座孤城很容易被包围。
隋朝地图请注意隋朝历史地图中,一河之隔的澶渊。隋朝时,濮阳县地位下降归入东郡,郡治:白马县。辖:灵昌县,卫南县,濮阳县,封丘县,匡城县,胙城县,韦城县,离狐县。
唐朝历史地图请注意,唐朝的濮阳县被边缘化,濮州的治所是鄄城。另外黄河北岸的临黄还在,但已经不属于濮州了,临黄曾是濮阳的下属县。年,唐复置濮州(治鄄城),辖:鄄城、濮阳县、临濮、雷泽、永定、长城、安丘6县。次年废长城、安丘2县入临濮县(注意,此时临濮在扩增)。
北宋历史地图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明确的濮阳城迁移,向北迁徙过河。注意:此时的濮州与濮阳不在一起了。同时存在的濮州下辖四县:鄄城,雷泽,临濮(此时濮水应还存在),范。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濮阳被改道的黄河兜到河北去了。北宋时,濮阳属澶渊郡。年,濮阳县因水患城毁,移治今濮阳城区。北宋年濮阳升格为府治,是开德府的治所,共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7县。
金朝历史地图现今地图将金朝的历史地图与今日地图叠合,会大概定位出濮阳的地理位置,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濮阳的位置与今天之濮阳没太大差别了。年,南宋守将杜充为抵御金兵南下,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濮水应是此时淤没)金皇统四年(年)改开德府为开州,辖濮阳县、清丰县。金贞元2年(年)临濮并入鄄城(濮水没了,临濮的存在感也没了)。
明朝历史地图明洪武二年(年)废濮阳县入开州。之后,清袭明制,年,为开县。年,因与四川省开县重名,改为濮阳县。年,属濮阳专区。年,属安阳专区。年,为濮阳市郊区。年,为濮阳县。(有县志资料不赘述)—濮水在哪里—濮阳因濮水而得名,所以濮水位置也是濮阳的一个线索。检索“濮水”看到最多的就是“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而淤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费了两天劲,整理了些相关线索:
西汉历史地图·瓠子河《中国历史地名》:濮水,一名濮渠水。流经春秋时卫地。上游一支首受济水于今河南封丘县西,东北流;一支首受河(黄河)于今原阳县北,东流经延津县南。二支合流于今长垣县西。东流经长垣县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东明县北,东北至鄄城县南注于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荷泽北注入巨野泽。历代上下游各支时通时塞,故《汉书·地理志》、《左传》杜预注、《水经注》、《元和志》等书所载经流不尽相同。后因济水涸竭、黄河改道,故道渐堙。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这条最妙,说明了濮水的源头和分支,流向。可惜的是没有找到这本书的具体出版信息,为了防止揣测,顺着这个线索继续搜集——
如果濮水是沙水的话,哪可太远了《水经·淮水注》:“濮水即沙水之兼称。”这个有点远,跑到商丘去了。如果真是如此,古濮阳城还要往南。《水经注》卷八:“(济水)长垣而南,近濮水也。”济水与濮水平行(济水与兖水近代考古认为是一条,兖州得名之水)。《左传》杜注:陈留长垣县西南有宛亭,近濮水。又,杜注:濮水,自陈留酸枣县傍河东北经济阴至高平入济。东汉应劭曰:“濮水发源陈留,入于巨野。”《晋书·华谭传》:(华谭)为鄄城令,过濮水。东汉、晋朝,濮水都存在。北宋《張乖崖集》附集卷六:“又一日,(张咏)自濮水还家,平野间,遥见一举子乘驴径前”。这个张咏,可是一个狠人!王小波、李顺起义都是他解决的,是位剑术大家,比黄老邪还邪的人。他是北宋濮州鄄城人,年去世,可见在他生前,濮水还是存在的。南宋《元和郡县志》:“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南宋时,濮水还在。《金史》卷二十五:济阴(有曹南山、定濮冈、左山、祝丘、荷水、氾水、飨城、鄸城),镇一(濮水。)未得其解。《水浒传》中,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有诗“清沁茶烟湿,平铺濮水船”提到濮水。作者施耐庵,元朝人,此时濮水应当已经淤没没了,但作者或者民间还流传着关于濮水的记忆。—临濮哪去了—
临濮的大概位置临濮这个地名也消失了,应是濮水没了的原因。苏东坡的好友苏坚,做过临濮县主簿。说明北宋时临濮还在。其他的临濮信息在上文中有提及,把上边的彩色文字连起来,就是临濮的去处。注1:古籍言——帝丘,濮阳也,这个记载是最困扰濮阳地理定位的问题。《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以及《竹书纪年》中推理出来的——“元年,帝(颛顼)即位,居濮”。《竹书纪年》中的“濮”应为濮水,并不是濮阳,古人应当是误会,认为帝丘就是濮阳。十分巧合的是,今发掘出帝丘古迹,与今濮阳地理位置十分相近,神预言!而问题是,今濮阳与古濮阳完全不是一个位置,所以有两种可能:一巧合;二上古帝丘范围很大,今濮阳与古濮阳都在其领内。注2:卫国是个很神奇的公国——周灭殷商后,公元前年武王的同胞弟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建立卫国,过了多年,躲避北狄骚扰,迁都到黄河南边的濮阳。之所以神奇是因为这个国都一直延续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之后还存在。“东方犬儒派”先锋——卫懿公(这位仁兄还导致了世界上最早的切腹事件“弘演肝君”)。史籍记载的第二个切腹者聂政,也是在濮阳与严仲子结交的。秦国振兴的两大功臣商鞅、吕不韦的故乡(这个可能就是没被秦国荡平的原因)。庄子没事也跑来钓钓鱼。子路救孔悝而亡于卫国国都,也是此地——#濮阳#。注3:曹操在东武阳只待了一年。曹植就出生了,阿瞒童鞋工作生活两不误!题外话:濮,音pú,某一直错读成三声,一样读错的小童鞋撅起嘴巴一起读p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