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域内的另一条长城

郑华国 http://www.ykhongye.com/zjll/m/

自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中原政权的北部边疆失去屏障,门户洞开。到北宋时期,宋太宗连续两次北伐契丹,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均遭失败,使宋太宗对契丹的态度由极度自信转为恐惧,军事上也由攻势转为守势。

宋辽边境水长城

在这种情况下,宋方急需在北部边境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当时的朝臣提出了各种荒唐的建议,有的说把黄河的北堤掘开,把整个河北地区淹没,一片汪洋,让辽军无从渡过。有的说在平原上再修一条长城,宋太宗也认为十分荒唐,说:“悠久之谋在于设险,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又徒自示弱,为后代笑。”(南宋李攸著《宋朝事实卷二十》)正在宋太宗一筹莫展时,何承矩提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御敌之计。

何承矩(-年),字正则,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他的祖父是后周天平节度使何福进,父亲是五代、宋初的名将何继筠。何承矩自幼随父亲南征北战,是较杨延昭更早时期的一位北宋名将,也曾长期镇守三关一带。

《何承矩巧修水长城》于之振画

据《宋史何承矩传》记载,端拱元年(年),米信知沧州,这个米信是当年宋太祖的心腹,但为人粗鲁,目不识丁,不懂管理,朝廷就派何承矩做他的助手,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这时,辽兵再次扰边,何承矩上书宋太宗,提出了一个绝妙的建议,他说:“臣幼侍先臣关南征行,熟知北边道路、川源之势。若于顺安砦(今保定高阳)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俟期岁间,关南诸泊悉壅阗,即播为稻田。其缘边州军临塘水者,止留城守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地利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休息民力,以助国经。如此数年,将见彼弱我强,彼劳我逸,此御边之要策也。”“太宗嘉纳之。”连水为障,播为稻田,不但阻止了入侵,节省了军力,压缩了军费,还惠及了百姓,宋太宗对这个建议给予了高度肯定。

水长城的确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辽军要想南下,只能在河面结冰的时节,但此时宋军就会加强防备,让契丹军束手无策。所以在公元年,澶渊之盟订立时,辽方特意写上了这样的内容:“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这些约定正是因辽方对水长城的忌惮而起。

水长城上狼城寨

旧时流经永清的狼城河,就是这条水长城中的一部分。

狼城河并不长,只有50多华里,但它的位置却很重要。狼城河起于霸州信安镇北部的边家河,边家河是大清河的支河。自信安发源后,狼城河流经的下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地点,就是永清县的朱家庄,即今三圣口乡老村。再下一站,就是今里、外澜城之间。里、外澜城就是宋辽时期的狼城寨,据《大清一统志》中记载:“狼城寨,有里外二城,相距五里,外城属霸县,里城属永清,旧有河流经其间。”这条河,就是狼城河。过了狼城,就到了安次境内,乾隆版《东安县志》当中记载,过里、外澜城后,狼城河“经东安之宋六口、淘河,武清之范甕口,东归三角淀”。据《宋史何承矩传》记载:“承矩上言曰:‘缘边战棹司自淘河(安次区淘河村)至泥姑海口(今天津大沽口),屈曲百余里,此天险也。’”

宋辽边界图

澶渊之盟划定以古白沟河为宋辽界河。古白沟河也称古拒马河,当时的走向正在信安镇以北,这一时期,狼城河还应承担过宋辽界河的作用。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澜城以南为宋国,澜城及以北为辽国。

里澜城镇如今归属于永清,但在明清时期,曾长期隶属于东安县(包括今廊坊市安次区、广阳区及开发区一部分),“狼城秋月”曾被列为明清时期的东安古八景之一。在明清时期关于“狼城秋月”的诗文中,多有提及狼城河作为宋辽界河这段历史者。

狼城怀古

明佚名

莫问幽云十六州,

宋辽于此割鸿沟。

全凭一水为天堑,

散列千屯起戎楼。

血镞沉枪荒垒在,

芦烟江月古城秋。

今逢一统山河固,

四绿桑麻徧绿畴。

来源:文旅永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1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