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寻芳何处去?运河两岸有遗香
——春雨文社“运河沿岸村庄历史文化考察活动”
编者:高一5班廉铭悦李竹青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年10月20日,春雨文社部分成员如约参加“运河沿岸村庄历史文化考察”活动。
第一站:漕运古镇张家湾
首先,我们来到张家湾镇的通运桥。这座桥因横跨萧太后河上,又名“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十月建成,名为“通运”桥。
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桥两边各有雕狮望柱22根,因年代久远,每个狮子都各有破损。狮子们神情姿态各异,别有一番风味。
坑坑洼洼的桥面仿佛倾诉着历史的沧桑
桥下流水静默,水天掩映间古今沉浮
通运桥桥面坑洼不平,桥底平整光滑。居住在附近的同学的妈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传说:“通运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年有个进京赶考的学生路过此地。那时正赶大雪,兜里没有盘缠想求别人家借宿,但是没有人收留他。他一气之下发誓只要他中举,就把张家湾的路改得弯弯曲曲的,把通运桥的底和面翻过来。然后,桥就成这样子了。”
走上古桥,穿过古城门,宛如走进了历史
第二站:北运河甘棠闸
我们来到北运河甘棠闸,这是一个建立在通州大运河上雄伟的大闸。北运河通航了你听说了吧,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甘棠闸功不可没,正是这座大闸,可以保持通航所需的水量。
甘棠闸年5月在宽广的通州大运河河面上竣工。这座大闸原为橡胶闸,就在5月26号那天这座大闸正式通水,摇身一变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液压钢闸。同以前的橡胶坝相比,甘棠闸启闭时间从以前的七天七夜缩短至15分钟,行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
(上图为大闸上空全景图)
(宽阔的运河河面)
(韩老师正在为我们讲解)
这个神秘的地方你肯定没来过,我们已经在运河河道底下了
河底控制通道留念
控制闸板升降的液压设备,像一门巨炮
第三站:儒林村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最年轻的作协会员。他的作品一带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在国际上深有影响。
(同学们正在阅读刘绍棠前辈的作品纪奠刘绍棠,不忍惊扰,默默诵读)
第四站:漷县东门桥
漷县东门桥
这是一座架在河上的古老十三孔石拱桥,建于清光褚23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武清县王善人在北京做厨工,攒了些钱。一次从港沟河渡船回乡,船在河心被水浪掀翻,同船之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他则被人救起,幸免于难。从此以后他发誓建桥,倾其所有仍不够,便多方募捐集资,终建石桥一座,称漷县东门桥,行人称便。这边是东门桥的来历。
重修的东门桥已经没有流水,
右侧是改道后的河道,已经窄了很多
第五站:北运河杨洼闸。
威武雄壮的大闸如同城门守卫着这一方水土
身后的北运河河水静静流出北京市
最后一站:漷县镇的曹氏祠堂。
曹氏祠堂本修建于元代,遭遇运河洪水泛滥,被大量泥沙掩埋,祠堂内所有物品都被埋在地下。于是清乾隆年间,曹氏族人就在原家庙的墙壁上继续垒墙,重建了一座新家庙,形成了“地上地下两座家庙”。已有多年历史了。年重修。
曹氏祠堂牌匾
(祠堂院景)
至今家谱中有一张“曹氏家庙图”,可以供人一窥祠堂的原貌。它原由大门、照壁、仪门、东西角门、拜台、祖先堂、东西配房、厨房、斋宿所、省牲所等组成,气势恢宏。
(曹家部分族谱)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了解了我们家乡的人和物,了解了运河沿岸的历史,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观学习通州本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