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9
农民日报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在这草长莺飞的温暖春日里,走进湖州市安吉县,犹如走进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连绵不绝的绿色竹海,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正是村在林中、绿在村中。而递铺街道鲁家村正是这美丽大花园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3月初的一天,在明媚春光中,这个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详细向村民股东们介绍村集体资产的增值情况:“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变成了美丽经济,年,村级资产评估98.5万元,除去20%风险金,按全村在册人口人计算,每股价值元。年7月1日,村级资产评估达1.45亿元,除去投资,每股价值1.98万元!经营美丽乡村、打造田园鲁家是全村人的梦想。我们的田园综合体正式开园后,集体收入还会倍增。”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鲁家村这十余年来奋进的脚步,正是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13年来,湖州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提升生态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选择——理念之变激活“绿色动能”
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并对余村关停矿山、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肯定。之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中说:“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当年的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今天的余村,已成为国家级美丽宜居创建村,通过了国家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处天目山北麓的余村三面环山,余村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在小桥流水的秀美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石碑十分醒目。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告诉记者,余村十多年来致力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做精规划、做美环境、做优产业、做浓氛围,带领村民集中精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经济。年,余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现在还是投入建设期,等各大项目上来,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就会腾飞,村民收入也能更上一层楼。”潘文革说。
余村的故事里,镌刻着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变革与进步。而位于南太湖之滨的吴兴区妙西镇,曾经也同样面对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
本世纪初,22家矿山企业在这里相继建立,可谓“上海一栋楼,妙西一座山”,当地老百姓用“耳听炮、泥沙路、妙西道”形容那时的情景。
开发矿产资源,让妙西人的口袋迅速鼓了起来,也给当地生态带来严峻的考验。痛定思痛,他们决定关停矿山,走生态发展之路。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项目资本也逐渐向这里汇聚:总投资万美元的西塞山前度假村、总投资10亿元的原乡小镇、总投资20亿元的知了帐篷露营地……
事实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守得十年绿,引得百亿来。近三年来,全镇集体收入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当地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多元提升到年的元。妙西镇镇长潘鸣对此深有感触:“山还是那片山,但是更绿了;水还是那片水,但是更清了。以前我们愁的是缺少发展项目,现在生态好了,项目主动上门,我们要精挑细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好项目。今天的妙西镇,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生态恢复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竹海叠嶂,茶园稻陌,清溪绿水,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在这里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茶圣陆羽在此安放了他40余年的人生。
此时,本地农民画家黄建国正在原乡小镇景区挥笔描绘妙西春色,旷野芬芳。原乡小镇项目总经理吴建华在画作旁告诉记者:“如果这里没有环境整治,我是肯定不来投资项目的,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建亚洲最大的蝴蝶生态馆。”
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绿色动能”已成为湖州全市赶超发展的最强动能。
攻坚——环境治理成就魅力家园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习近平曾说:“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因此,坚持绿色发展的湖州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清溪环绕的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洁净安详,粉墙黛瓦的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宛若一幅雅致的江南水乡画展开在眼前。
“这里虽然水深1.88米,却依旧清澈见底。”县委书记周卫兵指着微波荡漾的河道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吴满棠是渚山河的河长,每个星期二他都会登上小船,带领专职保洁人员进行日常的乡村河道护理巡查。如果遇到生活污水违规排放等问题,他会及时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上传至“河长APP”平台,由平台管理员根据问题分类及时分解至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
在长兴,像吴满堂这样的河长、湖长共有人,他们都是包干河道、湖泊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年,长兴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展“河长制”工作,形成县、乡、村、组四级“河长”管理模式。截至年,湖州已实现条全长公里河道的“河长”全覆盖,完成了公里垃圾河、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周卫兵介绍,为了防止生活污水流回河道,年,按照浙江“五水共治”和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渚山村开始修建截污纳管工程——“一根管子接到底”,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汇集到微动力处理终端,处理过的水清澈见底,含氧量高于国家标准50%。截至年,长兴县共修建污水处理终端个,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污水横流的面貌。
垃圾和生活污水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两大顽疾。距离长兴县68公里的德清县,却因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而光彩绽放。
走进德清县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武康镇五四村,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蓝色小垃圾桶。69岁的保洁员韩来根告诉记者,每天早晨他会上门收运蓝色垃圾桶里的厨余垃圾,再运送至垃圾处理中心,经生物发酵变成有机肥后,将肥料免费赠送给村民。
“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下,不管城市还是乡镇,所有垃圾都由县城管部门统一处理,并广泛运用‘垃圾桶+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