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华再来香山,原来福建福清也有

这个标题似乎有点怪,其实这是香山寺一块残存的碑刻上的字,姑且揣摩是摒弃繁华来到这座寺院吧。全国已知可查的香山寺有六十多处,更多人联想到的是北京的香山和洛阳的香山寺。而根据即非如一禅师在日本编撰的《福清县志续略》记载,福清也有一座香山寺,位置就在东张镇的香山村,在如今修建一新的环石竹湖步道边上,这座寺院安静地矗立在林木掩映之间,有着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

香山寺航拍图

香山寺溯源

关于香山寺的记载,最早见诸康熙《福清县志》卷十一:“香山寺,在清源里,宋天圣元年(年)建”。乾隆版《福清县志》卷二十记载:“香山寺,在清源里,宋天圣元年建,明大学士叶向高、刺史王锡侯重建”。叶向高为什么重建这个寺院?叶向高在《亡儿成学圹志》中说:墓于新宁里华阳,坐巽向乾,儿所自卜。葬于万历戊午正月初六日……铭曰:子而葬父理之常,父而藏子能不伤?华阳之岗,郁郁苍苍,汝魂斯藏,千秋万年,于此徜徉。新宁里属于今天的东张,万历戊午年也就是年。当地传说他的夫人俞氏和他的儿子叶成学去世后都是在这个寺院做的法事。香山寺寄托着叶向高的无尽哀思,所以他重建了寺院,并挥笔题写“香山寺”三个大字,以竖式刊刻,制成了寺院石匾,如今还镶嵌在修缮一新的寺院门楣之上。

明代以前的志书没有关于这一座“香山寺”的记载。明代的《八闽通志》记载,洪武年间福清寺院归并,有四十八寺并入清源里的黄檗寺,七十七寺并入永东里的报慈寺,二十六寺并入清源里的灵石寺。但在这些寺院中并不见“香山寺”,倒是有一个创建于宋哲宗绍圣年间、位于善福里的小香山寺并入了黄檗寺。显然这个“小香山寺”并不是“香山寺”。也就是说,创建于宋天圣元年的香山寺,在整个元代和明代中早期都没有什么记载,直到明万历年间,才由“谢政归来”的大学士叶向高和地方官王锡侯重建。

清代香山寺

在香山寺放生池紧靠山体一侧,有一条布满杂草的小道,顺道上山,有一座祖师塔。塔身六角,上面阴刻横写“香山寺”三字,下方是竖排三列碑刻“雍正四年(年)季冬,住持塔,住山比丘通勒”。从这座祖师塔的碑文来看,建塔的是雍正初年一位当山住持通勒,建造的是“住持塔”,没有住持的名字,很有可能是为历代住持所立。

通过这座塔,可以做出两个不同方向的判断:

一是叶向高和王锡侯重建的香山寺,到明末的崇祯和清初的顺治、康熙二朝期间又遭遇一次衰落。到雍正年间再次重修,此时香山寺有一位住持通勤和尚,为往昔所有的香山寺住持立了一个集体合葬的、没有列出住持名字的“住持塔”。为什么没有名字?因为寺院遭毁,历代住持的准确名字已经无法找到。

另一种情况是叶向高和王锡侯重建香山寺后,经过明崇祯到清雍正初年这一百年,香山寺一直香火兴旺。到了雍正四年,盛世续祖业,香山寺的住持着手为历代香山寺的住持建塔。不过这种情况从情理上难以成立。

山门左侧的山坡上有一座“清重建香山寺八代祖惟尧则公禅师之塔”,背面镌刻的是“道光辛卯年孟秋,比丘续异领侄孙觉远造”,道光辛卯年是年。这座祖师塔从侧面说明清雍正以来香山寺的香火依然绵绵不绝。

寺院东侧大殿后身的空地上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平躺在地上的残碑,碑文有“光绪岁次壬辰年梅月吉旦泐石,里人黄庚金敬书,住持僧振河”等字样,残碑中舍银捐资供养者名单逾00多。可以判断清末的香山寺经过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另一块竖立的石碑,有“清,光绪己卯年,沙弥古窥公、比丘古彭公、能光水镜公,仲冬吉旦立”的刻字,从内容看是几位僧人的合葬墓碑。两块光绪年间的石碑说明清末的香山寺,迎来了又一次重光。

西乡故家寻林希

在香山寺的侧房不显眼处,我们看到了一块清代的“梅魁书院”石匾。查《福清教育志》,记载该书院“清光绪间建,院址在东张香山。”寺院门口一棵老榕树下有一块巨型石碣,上面是楷体的题刻:“林希,嘉祐戊戌季冬从祖夫人过西乡故家,往返俱访观禅师”。

紧挨着这块碣石的是一块墓道碑,上面刻着魏碑体八个大字“宋故朝议林公神道”。

紧靠石碾一侧的山坡上,还有一块竖字题刻的石碣,只有六个字——“去华再来香山”。乘凉的老者说“林公神道碑”应该是修建东张水库的时候,从其它地方移过来的,“去华再来香山”石碣,是这个寺院原有的。那这一块写着西山故家的碑刻呢?

嘉佑是宋仁宗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年9月—年),林希是嘉祐二年(年)丁酉科进士,嘉祐戊戌年是年。从时间上看相符,应当是林希中了进士后返家时所题。他为什么“往返”都要“俱访观禅师”?何处是“西乡故家”?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继续查阅即非如一禅师所编的《福清县志续略》。此书卷六记载:“林希,字子仲,概公长子,历事四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同知枢密院事,赠资政殿大学士,谥文节”。

谁是林希?同行的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杨锦嵩介绍说,福清宋代名人林希,“一门三代八进士”,元佑六年(年),林希接替苏东坡继任杭州知府,题“苏公堤”三字,苏堤由此得名。林希的爷爷是北宋吴国公林高。乾隆《福清县志》卷九“进士”记载,林高是宋真宗景德二年进士,授广西钦州推官。但林高因父母年事已髙,便未赴任,在家赡养父母二十多年,直到为父母守制期满,才出任建平(今辽宁建平县)知县,后升任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年老辞官返乡,终年69岁,被追赠太师,加封吴国公。

林希的父亲是太常博士林概。乾隆《福清县志》卷九“进士”记载,林概是宋仁宗景祐元年(年)进士,字端甫。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随即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出任长兴(今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知县,后升任连州(今广东连州市)知州。

林希的爷爷、父亲均为进士。林希和他的三个亲弟弟林邵、林旦、林颜均为进士。林希的两个堂兄弟林开、林棐,都是嘉祐二年()进士,这就是“一门三代八进士”的由来,林家也因此被称为“融邑之世家”。

何处西溪是故家

《福清县志》记载林希是“西溪人”,而在福清有音西“西溪”、南岭“西溪”和西门外“西溪”,林希的“西溪”也许是其中一个。南岭镇“大山食菜厝”乡贤馆介绍“西溪八士”,就是林希一门八代进士的往事,感觉是将林希老家作为“南岭西溪”。到底林希老家是“福清西门人”,“今西门外茶亭附近人”,还是哪儿的人,还需要认真考证。

巧合的是,同样是这本即非如一禅师编撰的《福清县志续略》中辟专章“僧宝”,明确记载黄檗希运禅师:“师,邑之西溪林氏子”。这里的“邑”是福清,也就是说,黄檗希运禅师是福清西溪人。林希与希运禅师是否是同一地方人?关于黄檗希运禅师的出生地“西溪”,福清融媒体记者吴凌峰也曾做过多方考证,认为是福清市音西街道狮子头山上的西溪古村落旧址。主要依据是这里是交通要道。同时这里离闽侯大义渡不远,历史上流传下来黄檗希运禅师大孝度母的故事,说的是黄檗希运禅师幼年出家,其母哀念而失明。黄檗禅师得悟后回到家乡,母子虽相见,却已互不相识。乡人告之,其母恍然追到福清渡畔,不幸跌溺。黄檗禅师隔岸见到,乃投炬入河,为母引导,福清渡因此而改名为大义渡。

需要说的是香山寺这个地方紧挨着宋窑遗址,当年这里是交通要道,烧制好的瓷器经过无患溪运到下游,再运往各地。冥冥之中,他们之间肯定有许多交集。石碣上的“林希”是不是“一门三代八进士”的“林希”尚待考证,石碣上的“西乡故家”指的是不是“西溪”也需要确认,而林希的“西溪”与希运禅师的“西溪”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历史似乎故意跟我们捉迷藏,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求知。不过我觉得,“何处是西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一处处残存中抽丝剥茧,从香山寺引出,到希运禅师、到宋窑、到林希、到叶向高,让福清能有更多人知道我们有着厚重的历史可以挖掘,也需要挖掘。

离开香山寺的时候,我们从“去华再来香山”的石碣前走过,石碣上头摆放着一架石槽碾子,应当是从民间收集过来的。靠墙的草丛里有一个长满荷花的大水槽,上面刻有“僧泽宥舍化主正言从静乙巳岁XX”“住持沙门希言”字样,字迹斑驳,石花漫漶,碑刻无言记沧桑。同行的老王看着远处的青山,再看看“去华再来香山”,喃喃自语道:要想舍去“繁华”,那就“再来香山”吧,这里一定还有许多未知的故事。

来源:白撞雨/文,杨锦嵩/图,由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9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