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和大家聊一个问题,两个市或者两个县的城区,一般都会距离很远。城区一般都在一个地区的中心位置,距离周围地区的界线,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山东省的临清市例外,临清市隶属于聊城市,属于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临清市的市区,距离河北省的省界只有2公里多。换句话说,步行就可以进入河北省境内?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聊聊临清市的变化。
我们聊聊各省行政区划的成型。我国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在此之前,我国一直采用州县或者府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政权,由于面积巨大,原有的两级行政区划,已经无法满足朝廷的管理需要。因此,元朝进而推行了行中书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湖广行省等等。
不过,由于元朝行省制度还处于建立的初期,各方面的漏洞很多,留下了很多问题。明朝建立以后,沿用了行省制度,但进一步完善。明朝把全国划分为13个省份和2个直隶区,我国很多省份的行政区划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确立的,例如山东省、河南省等等。明朝分为南直隶和北直隶,其中,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京津地区。清朝入关之后,由于自身并没有多少行政管理经验,因而继续使用明朝行省制度。不过,随着北京被确立为首都,北直隶改为了直隶省。南直隶则改为了江南省,随后又分成了江苏省与安徽省。清朝灭亡之后,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
年,北伐战争结束,直隶省被改为了河北省,至此河北省出现。河北省与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等省份交界,而且行政区划犬牙交错,尤其是与山东省的区划,这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当年,隋朝统一全国以后,鉴于实际管理的需要,隋炀帝倾国之力开凿了大运河。当时的大运河航道与现在不同,那时候,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大运河从江南经过江淮地区,然后进入中原地区。在中原地区转运以后,才能进入河北等地。
毕竟,当时的大运河是为陕西、河南等地为目标的,出发点不一样。在唐宋统治时期,大运河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如果继续从河南转运各种物资,属于舍近求远。因此,元朝改变了大运河的航道,大运河直接从江南经过江淮地区,然后进入山东、河北等地。其中,临清地区依靠大运河的带动,经济迅速崛起。作者在昨天的文章中,专门聊了临清州,临清地区出现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于天下矣”的说法。明清两朝非常注重大运河,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衙门。
但是,进入清朝统治后期,大运河出现了河道年久失修、淤泥增多等问题。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开始采用漕粮海运的办法,保证北方地区的粮食供应,从而导致大运河地位进一步下降。在军阀混战阶段,各路军阀都没有闲情逸致治理大运河。在三四十年代,我国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直到40年代末期,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地的局势才基本稳定下来。
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全国各地局势的稳定,我国开始了发展经济和战后建设的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开始治理大运河的诸多问题。大运河从河北省、山东省的交界地区流过,由于两个省的行政区划犬牙交错,非常不好治理。两个省都有治理大运河的责任,但是双方的物资储备、人力物力的调配,都不一样。为了更好的治理大运河,年,我国对河北、山东两省进行了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河北省的武城县、恩县、夏津县、临清县、馆陶县,划入了山东省管理。
与此同时,山东省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庆云县、宁津县,划入了河北省管理。两个省的行政区划,开始逐步确立下来,并且持续了10多年时间。一转眼到了年,当时,治理大运河的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我国对河北、山东两省的区划,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河北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划入山东省管理。为了弥补河北省的损失,山东省的馆陶县和临清县的一部分,划入了河北省管理。
具体来说,临清的尖冢、吕寨、老官寨、下堡寺、童村等五个大区划入了河北省。由于这些地区位于临清的西部,划入河北省之后,成立了临西县。大运河本来从临清的中部穿过,西部划入了河北省,两省开始以大运河为两省的分界线。后来,临清县被提升为县级市,临清市的市区,距离河北省的省界只有两公里多。换句话说,临清人步行就能够进入河北省。这样情况是行政区划调整造成,临清市和临西县虽然隶属于两个省,但两个地区原本就是一家人,双方亲戚朋友相互往来非常普遍。
类似于临清市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我们顺便聊聊河南省与山东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年,为了治理金堤河的需要,河南省的东明县被划入了山东省。山东省的寿张县被撤销,然后大部分地区划入了范县。随后,为了弥补河南省的损失,范县绝大部分地区划入了河南省。问题是范县的县城,在金堤河以北,也就是山东省的管辖区内。因此,范县县城成为了河南省在山东省境内的一块飞地。因此,出现了“山东省里有个河南县(范县),河南省里有个山东乡(樱桃园镇),山东乡里有个河南村(金村和张扶村),河南村里住着山东人”的说法。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