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震宏
博陆到五杭的这条路特别安静,忍不住舍车而陆,走上一段,见一公交牌,上书“长春”二字,想起《射雕》里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博陆、五杭、亭址曾是临平区(余杭)的“东北三省”,后来合并,取名“运河镇”,倒有前瞻性,现在运河二通道贴着东面走,北面又有老的运河,名副其实的“运河镇”(今“运河街道”)。
其实,大麻的情况也一样,这大概就叫“先下手为强”。
五杭街
“五杭”这个地名,南宋的《临安志》上已有记载,是一个宋韵地名。
历史与现实
五杭,是个奇怪的名字,从南宋《临安志》以后,也有写作“五行”的,杭、行两字,读音一样,这是同音字的替代。也有写作“禹航”的,比如清初人王绍曾有一首《夜泊禹航》的诗:
野戍闻哀橐,孤村起暮舂。
禹航存古迹,当日负黄龙。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航行到此,因此,这个地方也就被称作“禹航”,清朝人写的《栖水文乘》里也这样说,翻译一下:
此地本名叫禹航,后来叫别了,就成了五杭。
但从文献记载来看,五杭,比“五行”、“禹航”早。
禹王庙、庙后漾
五杭街南有大禹王庙,不知始建于什么时候。五杭北面的德清徐家庄也有禹王庙,可见这一带大禹的传说很流行,清代学者阮元《浙江图考》考证说,五杭北面的大运河,就是古书上说的“浙江”,这样看来,大禹治水成功后,到浙江南面的会稽山开庆祝大会,这个会稽山也许就在今天的临平区范围了。
五杭当地人习惯叫禹王庙为“五杭庙”,现在改称“禹皇禅寺”,中国的大禹居然也参起了印度的禅,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像是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头戴一顶绍兴乌毡帽一样,问了一个开店的老人,说是:“改叫了寺,才能重建,庙,是不批准造的。”原来如此,存在不一定即合理!
五杭除了禹王庙,过去还有一个吴王庙,吴王庙在五杭周边一带较为常见,大麻、许村等地都有。《栖水文乘》里记载:
“正德三年,五杭吴王庙僧直役”云云。
正德三年为公元年,五杭的吴王庙始建于何时,不清楚,但至少说明在年之前已经存在了。吴王、五杭,古音相同,我疑心禹王庙或许就是吴王庙,“吴王”叫别了,变成“禹王”,是有可能的。
徐家庄一带,在早期的德清地方志里,也只有“吴王庙”的记载,而没有“禹王庙”,大概今之所谓“禹王庙”,即古之“吴王庙”吧。
高家老宅,旧时为“高福泰染坊”。
五杭老街,老房子还不少。
高家的西面,便是“怀德堂”沈家,我的朋友沈刚兄的祖宅。几年前,沈刚兄发过我《沈氏家谱》,上面记载怀德堂沈的祖上便是做《宋书》的沈约!
沈约《宋书-自序》里说,他的七世祖从武康余不乡(今德清县乾元镇一带)迁居到“县东乡博陆里余乌村”,从地理上看,这个“博陆里”大概就在现在博陆、五杭一带。
也许,一千多年前,博陆里的范围比现在大,可以包括五杭。就像唐宋时期的“临平”,可以包括星桥、丁桥。
沈,是五杭的名门望族。各地有各地的标志人物,说到五杭,毫无疑问就是理学名臣沈近思(—)了。
沈近思之与五杭,与孔子之与中国、华盛顿之与美国、范厂长之与大麻一样。我在五杭街上,随便问了一位老人:“沈近思的老家在哪里?”
我起初担心几百年过去,大约是没人晓得沈近思了吧,不料老人不假思索,答说:“沈近思,是南水渭人,清朝手里做大官的!”
沈近思,字位山,号闇斋、俟轩,早年曾出家灵隐寺,后来还俗,考中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官声非常好,康熙去世的时候,沈近思已经在官场混了二十多年,还只是一个副市长级别。
雍正皇帝上台后,奇怪的事出现了,沈近思突然大受重用,平步青云,短短一年左右时间,就从一个地方副市长做到了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个中原因,很值得研究。
雍正皇帝对沈近思的赏识,在当时整个官僚体系中,很少有人能比,他曾赐诗评价沈近思说:
操比寒潭洁,心同皎月明!
他又说:
如朱轼、张廷玉、沈近思、魏方泰,朕保其终无二心!
雍正五年正月,沈近思官至左都御史,位列九卿,可惜同年十二月便突然去世了,享年57岁,这大概是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猝死,毕竟是冬天嘛!假设沈近思能多活十年,做到阁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沈近思去世后,谥号“端恪”,在老底子,有谥号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清朝近年天下,整个浙江省,死后得谥号的也只有65人,而宁波地区只有一人,换句话说,以清朝官员得谥的数量来说,五杭虽小,却可与大城市宁波相媲美!
沈近思的曾祖母姓尤,几百年过去了,我在禹王庙的捐款功德碑上,看到好多姓尤的人,可见尤姓在五杭人口应该不少。当然,以功德碑来看,五杭的俞姓应该更多,似乎比沈还多。
玉露路的南端,便是玉露桥,民国六年造的。以“玉露”名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见时,脑子里第一冒出来的是两句杜甫的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桥面上全是历史的包浆,少有人走了,很安静。老桥边贴着一座新桥,桥头有几个老人,边看着我们边说:“年轻人多到临平去了,哎,五杭冷清了,几十前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五杭的老桥,光绪《唐栖志》里记载的不少,有万寿、锦登、兴国、兴隆等等,其中锦登桥,书上说俗名“鲂尾桥”,此出《诗经》“鲂鱼赪尾”,其实高雅得很,“锦登”倒更像是俗名。可惜时间仓促,来不及一一寻访了。
从玉露桥折回,半路见一个老门,透着门缝往里看,是一个石库门,想来是大户人家的。问了一位沈姓老太太,说是“顾家里的房子”。
我们想进去看看,老太太说:“顾家里人都在外面工作,门锁着,进不去了。”问她顾家老底子的人和事,她只说是做大生意的。
顾家的北面便是厉家的老宅。一路走下来,这算是五杭街上最好的老房子。不知道这个厉家,与厉樊榭有没有关系?
厉家老宅的北门,开着几家小店,店里人热情,说:“进不去的,你们要通过镇政府,才能进去。”只得在外面看一看,吃饭去。
吃了饭,往西到塘泾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像我的家乡湘漾里一样。漾之西,近泉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