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忱
年前,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国家在良渚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被称为良渚文明,良渚文明以良渚玉器著称与世,良渚人所造玉器以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丰、雕琢之精,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巅峰。
但是要制作如此数量众多的玉器,良渚玉矿又在哪里?曾有人猜想,良渚玉来源于江苏溧阳或辽东甚至西域,但以史前运输能力考虑,再者良渚玉中存有大量鸡骨白玉器并非以上玉种,良渚玉的来源成了历史之谜。
防风文化与良渚文明
要解开良渚玉矿的谜团,先要将视野放宽,让我们将时间倒回到上世纪的60年代初,地点是离良渚文明遗址直线距离约20公里的德清县城关。
几个年轻人在德清县文化馆的小院中,一边拿水清洗石碑上的泥土,一边辨读文字。
“是它,是防风碑!”其中一个年轻人高兴地叫起来。这个年轻人是卢前,他口里的防风碑全名《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碑。
卢前和身边的年轻人讨论起来。文物干部胡文虎介绍了这古碑从二都集镇(今属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原三合乡)运到博物馆的情况。家住二都的严峻中则清楚的记得古碑以前安放的位置,石碑下原来有赑屭座,是他孩童时喜欢攀爬玩耍的地方。
《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碑是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重建防风庙五年之后(公元年)所立,防风庙的修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西晋元康初年,找到石碑和防风庙,就可以确定防风文化真实存在于德清下渚湖街道的史实。
卢前出生于浙江温州,从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衷于学习诗书画印艺术,其中“印”学,又称篆刻学,需要研究历代金属铜铁器和石碑上的文字。他在清代《两浙金石志》、《吴兴金石记》这两本印学古籍中发现了“防风古碑在德清”的记载,参加工作恰好进了德清邮电局,这次找到防风古牌,完成了他多年的一个心愿。
年,防风古碑回归重建的防风祠
防风古碑重现后不久,一场文化大劫难开始了。在风潮中,防风古碑也在劫难逃,碑上许多文字被凿毁。在古文化被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的时候,卢前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继续研究防风文化的决心,在多次走访防风遗迹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钟伟今。
钟伟今是一位民俗学家,也是神话学家,当时虽然是被打倒的“臭老九”,在莫干山南麓的乡村小学任教,但他一直没有中断防风文化学术的研究。
卢前和钟伟今志趣相投,成为一生的挚友。卢前从钟伟今整理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寻找古文化的线索,钟伟今通过卢前搜集的诗文古籍资料中得到印证,俩人一同研究防风文化半个多世纪,编写和整理了大量学术资料。
资料显示:以时间的角度研读,约年前出现良渚文明,约年前出现防风文化,良渚文明和防风文化存在着时间上的延续。以空间的角度研读,良渚文明中心位于余杭区良渚镇,防风文化中心在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地理位置接壤相连,下渚湖街道的农田中历年多次出土良渚古玉器和玉碎片,二者存在空间的连接与重叠。由此,钟伟今和卢前推断防风文化和良渚文明一定具有紧密关联。
因为在德清当地收集发现的防风神话学术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填补了上古文化的历史空缺,极具研究价值,引起学术界重视。在年、年,由钟伟今、吴冠民、卢前等早期研究者发起,召开一、二两届“中国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出版防风研究专著。德清县亦成立了防风神话研究组织。年9月26日重建防风祠竣工,此前即9月15日千年古碑《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碑被迎回防风祠内。年5月23日,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防风传说”被列入“民间文学”序号,项目编号I-92,防风文化正式得到国家级认可。
左图:防风学术书籍,钟伟今主编,卢前设计防风徽志
右图:钟伟今(中)与卢前(左)在防风研讨会上发言
在防风神话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防风文化故土,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防风文化与良渚文明具有关联性,甚至有学者提出良渚文明就是历史上防风国的物质遗存。
年6月,卢前参加了澳大利亚华裔学者谭达先博士对防风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谭博士对卢前提到了良渚文明最主要特点是玉文化,而良渚玉的来源之谜至今未解,良渚玉矿极有可能就在良渚周边的山中,其中就包括德清的防风文化区域了。
卢前心里一动,想起了一件事。
发现良渚玉矿之源
上世纪70年代初,杭州一位诗词界的老先生送给卢前一个小玉琮,卢前随手放在书桌上,被一个收买古玩的生意人看到,认真察看后,颇为惊奇地说这是良渚玉器中的鸡骨白,品相完美,堪称“国宝级”。卢前听了吓一跳,因为良渚玉器是文物,不能个人收藏。他去问过那位诗词老先生后才松了口气,原来这是个仿制品,老先生还告诉他,这个仿制品原本是余杭瓶窑的玉石匠人相送,说玉料就出在余杭、德清一带的山中。
良渚鸡骨白玉琮(良渚博物馆藏)与卢前收藏的玉琮(仿制品)
那位老先生早已过世,卢前面对着玉琮仔细琢磨。《山海经》中称天目山为“浮玉之山”的短短一句文字提醒了他,杭州西北部的天目山不正是横亘于临安、余杭和德清吗?而且位于临安的一段山脉出产鸡血石、昌化田黄,证实了多部古籍中记载“天目多金玉”的真实性。
那个时候,卢前在深圳定居的儿子卢忱正在从事宝玉石加工生产的工作,卢前将玉琮交给卢忱,希望能借助先进仪器进行成份鉴定,用科学手段判定矿物化学组成,提供玉料产地的线索。
拿到国家鉴定中心的成份分析报告后,报告中有一项“萤石”的数据引起卢前父子的注意,鸡骨白玉料中包含微量的萤石组成部分,这是其他品种的玉料所没有的,对照现存于良渚博物馆中部分良渚玉器也包含萤石成份的现象,父子俩认为良渚玉料一定与萤石有关系。
萤石,在德清工作生活已近五十年的卢前并不陌生,80年代他曾调到莫干山管理局工作,莫干山是天目山余脉,当地就有萤石矿。但是,在天目山脉萤石矿脉众多,历史上大大小小的萤石矿不下数十家,究竟哪一个萤石矿才与鸡骨白玉料的来源有关呢?
卢前一边翻查地方志等历史资料,查找各种石矿的方位,一边到各个矿区实地勘查取样。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很多位于山中的石矿,都已关停复绿了多年,矿井车路坍塌,树木荒草丛生,那些年卢前已有六十多年纪,常常步行至矿区,深入矿道,选取石样背下山,通过物流将石样发到深圳,让卢忱进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不负多年的努力,卢前父子俩人通过大量工作,至年,初步确定了在良渚文明遗址周边约20至公里范围内,由东至西呈半包围圈分布着软玉、石英玉、透辉石、钙榴石、萤石等宝玉石矿脉,按玉石品种分类,有和田玉(广义)、闪石玉、蛇纹玉、玛瑙、玉髓、水晶、蛋白石和石榴石等品种,符合良渚玉器品种多样的特点。其中1号矿点的鸡骨白玉料,是良渚文明区域的特有玉石品种,复杂的地质构造,形成闪石玉与石英玉结合的一种特殊现象。鸡骨白玉料的发现,解决了一直以来考古界对“鸡骨白”是否因渗蚀形成的争端。
通过研究,发现或确定古代玉矿开采点多个。其中2号矿点,是西汉采金玉炼铜的地方,发现纯净的白水晶矿藏,符合史籍“其白胜雪”的记载。3号矿点,在现代开矿的痕迹下隐藏着历代及史前开挖的痕迹,厚达几米至几十米的土层下方存有软玉和古生物化石,包括有史前海洋生物化石层,证明这区域曾是海洋。
良渚玉矿及历代主要开采点
卢前作了个大胆的设想:年前,余杭、德清接界的下渚湖一带,是良渚玉石加工基地,天目山中玉矿开采出来的玉料通过纵横交错的苕溪水系,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里,良渚先民加工成精美玉器后,在良渚王城与周边部落交易获取食物与财富,良渚成为当时最富足发达的交易中心,初具国家雏形,但这一切在年前的防风王时代由于气候突变、海平面上升而中断,地处低洼地带的良渚文明与防风文化都被淹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
研究进行到这里,已经足以解答良渚玉的来源之谜了。卢前父子发现的良渚玉料引起了国内外玉文化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