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感教育之重要,28岁入仕之初本可选择出任知县,却放弃县官选择学官(教谕、训导)。
他满怀爱国之情,年鸦片战争英军侵入镇海时,积极参与抗英斗争;林则徐奉旨到浙江前线效力,他面呈自己设计的《战艇图》。
镇海陷落后,他满怀忧愤,辞职返乡教书。晚年掌教温州东山书院、台州宗文书院、乐清梅溪书院,68岁时在乐清梅溪书院的讲席任上去世。
他自号“介翁”,为人刚正不阿,他的人格魅力给后辈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中走出张肇骞、张淑仪两位院士和多位教授专家。
本期,三十六坊君为大家介绍从永嘉场走出的清代著名学者张振夔。
不做“县官”做“学官”
龙湾永兴街道,有一条名叫下垟街的巷子。巷子名不见经传,却曾藏龙卧虎。
清代中晚期温州著名学者张振夔,就从这里走出。
张振夔(—),字庆安,号罄庵,永嘉场下垟街(今龙湾区永兴街道祠南村)人。道光四年(),张振夔与瑞安鲍作雨主修道光《乐清县志》,传世有《介轩集》20卷。
▲张振夔、鲍作雨撰清道光《乐清县志》刻本
张振夔勤奋博学,17岁考上秀才,清嘉庆廿三年()中举,道光六年(),他经朝考大挑一等,可以出任知县也可以任教谕,他选择了出任教职。张振夔曾担任常山县训导,还先后3次任镇海县学教谕。
他曾在一首诗中说:“经纶视际会,所慕非轩裘”,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张振夔精通经史,善古文辞,又懂军事、水利、律历、医药,被学者视为清代传承永嘉学派的先驱。
他继承“事功学说”,提倡“通经致用”,认为“治经之道,宜取古人之言有裨世用者………使大可效于朝廷,小亦可济一乡一邑”(孙衣言《永嘉张先生墓志铭》载),以传承与宣扬永嘉学派为己任。
他在《上俞松石观察书》中讲到自己在东山书院的教学任务是“考校东嘉(永嘉古称)儒派之得失,以裕后生经济之用”。他身体力行永嘉学派的“通时务、为世用”观点;抗外夷、办教育、修水利、改盐策、整书院、兴团练、举公益、行医济世。
▲张振夔唯一存世的著作《介轩文集》,清同治九年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晚清一代大儒孙诒让的父亲、太仆寺卿孙衣言在《介轩集》序中认为,只要好好学习《介轩集》,“则永嘉诸儒之盛,其将复见于今”。
投身镇海抗英战争
张振夔满怀报国热忱。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镇海地处浙江的最前线。
张振夔当时正任职镇海县学教谕,“从今别有关心处,海上兵氛待扫除”,全身心投入抗英战争。
针对当时政府偏重陆地防御的军事布局,他极具见解地指出,讲陆防,必致划地自守,劳师糜费,洋人用一条船游曳海面,我们就得数省戒严,这是被动挨打,防不胜防;他建议必须加强水师建设,“如果沿海都准备水师,则远近均可策应剿击”。据此写出了《战守策》。
来浙江督战的钦差大臣裕谦赞赏他的抗英策略,即委任他组建水师。他自谦为儒官,推荐时任镇海营千总的瑞安人叶舞墀代替。
叶舞墀识大义,有胆略,立即招募水勇操练成军;张振夔负责军需后勤,一时兵精粮足,斗志昂扬。可惜到任才三月的裕谦调任两江总督,接任的浙江巡抚刘韵珂借口节省军费,解散水勇,撤销防务。
▲镇海官署旧址(现镇海中学内),张振夔曾在此任教谕
正当张振夔痛感报国无门时,林则徐戴罪来浙江前线“效力”,他大喜过望,立即面陈海防机宜,并呈上了自己设计的《战舰图》。谁知林则徐一月左右即被撤职流放新疆。
接着定海失守,裕谦虽再度来浙,但大势已去,无力挽回。镇海沦陷时,裕谦投海殉国,是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职位最高的官员。张振夔从此辞官归隐。
献身教育热心公益
辞职回乡后,张振夔正当盛年。
此后10年,他一直在家教授生徒,咸丰六年(),受聘主讲温州东山书院。
在掌教东山书院时,张振夔察觉许多经费由于管理不善,都被胥吏贪污了,他请求将财产经费进行彻底清理,坚持了5年,结果单是东山书院就追出隐匿涂田一万余亩,每年可增收钱二千贯,终于使地方教育事业维持下来。
孙锵鸣所作的《介轩外集序》中回忆:“先生主讲东山书院……所居萧然一室,无异禅衲。至其操履敦笃、议论严正,真能为乡里扶树道教者也,岂独文字之美哉!”敬佩之情,溢于文字。
张振夔还曾主讲台州宗文书院,68岁时,他应邀主讲乐清梅溪书院,头天晚饭后还给学生讲课,第三天清晨溘然谢世,可谓是坚守教坛到最后时刻。
除了教育事业外,他还热心地方公益。孙衣言在《永嘉张先生墓志铭》中说:“其自镇海归也,尝为郡守令议团练、议盐策、议水利、议书院,教士、育婴、义仓,皆平实切利害。”
早在道光十四至十五年(-),他利用丁忧居家守制时间,约同盐场官陈泰华发动群众,修建一条南起天马(即元宝山)北抵黄石,绵亘20里的海塘,保护了2万多亩田园;又捐资修建了陡门水闸。
张振夔辞官回乡后,又曾组织农民开垦海涂,可惜“堤旋筑旋溃,积久更成重负,则尽鬻己产以偿之。由是家中落,不得不藉笔耕以糊口矣。”(《介轩文集·行述》)为了家乡公益事业甚至变卖家中产业。
盐是永嘉场的支柱产业,张振夔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