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年)十一月立。碑高厘米,宽83厘米,厚12厘米。出土时有碑座,座长厘米,宽73厘米,高25厘米。碑首呈圭形,有篆额,有穿。碑额两面刻有青龙、白虎、朱雀图案。碑文分刻两面,碑阳16行,碑阴15行。
此碑于年5月出土于天津市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鲜于璜墓中,碑石本应立于墓前,不知何代被埋地下。鲜于璜墓是一座中型砖室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部分组成。该墓早年被盗,年清理墓葬时,又出土铜薰炉、陶仓、骨梳、骨篦等文物七十余件。碑石现存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内。
此碑碑主鲜于璜,字伯谦,官至雁门郡太守,其人未见于史籍记载。碑文简要叙述了鲜于璜的生平履历,其中关于他征服乌桓等事,可以作为史籍的有益补充。碑文简练浑成,遣词造句高古而不晦涩,诸如“弹贬贪枉,清风流射”、“免浣息隶,为成其门”、“彻有芳”、“周无振匮”、“遗爱日新”等词句,可圈可点,精彩出色,堪称经典。
碑文记述了鲜于璜,在家不使母亲操劳而得病。他很小的时候就研读《小戴礼》。据《汉书·儒林传》记载“西汉今文经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同受《礼》于后苍,戴德所传《礼》八十五篇称《大戴礼》,戴圣所传《礼》四十九篇称《小戴礼》。”
碑中说,鲜于璜迁任赣榆县令,治理一方,统帅下属,依靠礼治,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后来因他父亲去世,他弃官归家。守丧三年期满后,又应三公的招聘,被授予太尉府西曹。
西汉时期,在普通吏民中存在着服三年丧的习俗。汉文帝《短丧诏规定丧服“以日易月”,即以三十六日代替三年丧的三十六月,这主要在二千石以上推行。东汉光武帝禁止大臣离职服丧,但丧假还是有的,到既葬为止。汉安帝、汉桓帝时期,都曾一度准许过大臣服三年丧,但都旋又禁止。随着服丧风气的盛行,东汉晚期的大臣也偶有离任服三年丧的情况。
碑文还说,碑铭石刻,是为了表彰前人大业、继承祖先遗志而作的,像鲜于君这样具有盛徳的人,怎么可以缺而不作呢?于是鲜于君的孙子鲜于鲂、鲜于仓、鲜于九等人,命工匠开山取石,并议定谥号,刻此碑石,以使鲜于君的美名垂之万年,传于后人。立碑本身也成为孝悌的一种形式。
在阴碑中,还说明了汉朝倡导“五教在仁”,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教育。
碑中说鲜于君具有杰出的行为操守。他事亲至孝达圣道,辛苦勤劳,悦色和颜。他孝德厚美,处事谨慎,这些品质都被用于官。因为父亲的去世,他弃官守丧,捶胸顿足,痛哭流涕,星夜登程返家。儿子不能随父亲而死,这是圣人在孝道和人情之间的折中之算。这里说了在父亲去世时,鲜于璜的悲恸心情和往家里赶的急迫情状。从这可以看出,鲜于璜是汉朝孝悌文化的代表和行为规范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