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一道传统小吃,至今有多年历史,该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其他两样分别是“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这三绝的创始人,别看他们出身贫寒,但他们都有志气,今天重点来聊一聊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高贵友,乳名叫“狗子”,好家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家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都知道,贱名好养活,有点迷信的说法,20年前,每当狗不理的包子出锅,隔着马路对面都能闻到,人们纷纷排队购买,家里穷的只能在旁边闻味了,不过倒也挺满足,如今的狗不理陷入舆论,被冠以“难吃、价格贵”的标签,前几天还登上了热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时光回到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14岁左右,也算是半大小孩了,高贵友到了包子店打零工,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之后,一家名为“德聚号”专营包子的小吃铺,顺利开张,它的生意十分兴隆,全因为他的包子有特色,材料从不掺假,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每天忙着营生,就顾不得多说话了,有时顾客喊几声,他也听不见,没有空搭理,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原来的招牌倒是被忘记了,于是他干脆改名为“狗不理”。
狗不理包子特点是:选料精良、皮薄馅大、口味醇香、鲜嫩适口、肥而不腻,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那味道太好吃了,后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通过馅料烹调,又研发出了98个品种,每天的食客络绎不绝,除了天津本地人,外地人也闻名而来,人们都想一睹“狗不理包子”的口味风采。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狗不理”逐渐走了下坡路,被各种炒作,价格贵得离谱,即便如此,“狗不理”包子的口味,还没有被吐槽,味道甩出其他包子几条街没问题,但要从价格来分析,总体来讲性价比不高,但毕竟“狗不理”是天津饮食的名片,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吃过一次总没有遗憾。
随着外地食客越来越多,“狗不理”的口碑直线下降,人们纷纷用“价格贵、难吃、态度差”来形容,更被形容为“游客店”,曾被天津百姓捧红的包子,却走向了背离大众之路,“狗不理”在没涨价之前,很多本地人都来光顾,后来涨价了,70、80后的天津人就自嘲不好吃,久而久之,外地朋友也就当真了,一个肉包三十元,如果看师傅捏褶的过程,还要另外收费,就连出租车司机也不一句好话,“傻子才去狗不理吃呢”。
不吹不黑,“狗不理”的包子味道真不错,差就差在了价格上,动不动就几十元一斤,已经不是老百姓所能消费得了,20年前物资匮乏,那时人们肚子素,所以都爱吃天津包子,一口下去都是油呀,价钱也不贵,现在普遍反映太油、太腻,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肚子里不缺油水,天津美食小吃众多,包子铺可不止一家,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自然口碑也就下降了,“狗不理”好吃是必须的,比较是老字号,如果是自己花钱肯定不会吃,如果有人请客,倒也挺乐意。
很多外地游客,知道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出名,有点太过于着急了,在大街上随便找一家就吃,但冒牌的太多了,味道不正,毁了狗不理的名声,假“狗不理”足有几百家。
天津人对“狗不理”的评价,好吃当然是好吃,就是有点小贵,偶尔吃一次可以。
外地人对“狗不理”的评价,性价比太低,比别人家的难吃,价格还贵。
过去日子穷,在肚子里没油水的时候,用鸭油调成包子馅,吃着自然很香,现在人们的口味提高了,自然要挑剔一番,名气在再大的馆子,吃到嘴里,全一个味,久而久之,口味都麻木了,只能说明一个时代一个味道,这个真没什么好争论的,曾被慈禧太后“代言”过,包子能难吃到哪去?
如果饿上你三天,肯定都说好吃了,总结一句话,“东西不难吃,但肯定不会吃第二次”,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心声吧,大街上的包子味差不多,何苦花大钱去吃它呢?